某学者曾撰文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言行之间的差异导致清季的收回利权渐失其光芒。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对近代收回利权运动持基本否定态度 |
B.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反思 |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 |
D.对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正确认识 |
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某个时代,有人主张学问要自有心得:读孔子之书,必须与自己的经验相印证;如果心中不以为然,那么,即使是孔子之言,也不能承认就是对的。这种思想观念传播甚广,知识界于是出现了不少特立独行之士。这最可能是以下哪类人物的主张
A.诸子百家 | B.程朱理学 | C.陆王心学 | D.五四健将 |
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课程 |
修身 |
读经 讲经 |
中国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几何 代数 |
理化 |
植物 动物 |
图画 |
体操 |
合计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20 |
8 |
8 |
4 |
10 |
177 |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