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出自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 =100)
|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 1913 |
96910944 |
100 |
28302403 |
100 |
5299517 |
100 |
| 1914 |
15207580 |
108.5 |
16696945 |
58.9 |
4951471 |
93.4 |
| 1917 |
51989185 |
53.6 |
|
|
2309160 |
43.6 |
| 1918 |
49890293 |
51.5 |
|
|
1568853 |
29.6 |
①列强忙于一战,商品输出减少 ②国内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
|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标志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以大众化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它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的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人文主义运动。“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理由是
| A.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 B.它蕴涵了歌颂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 |
| C.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
| D.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章中规定:“……五经四子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这从根本上说明
|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 B.清政府坚持“中体西用” |
|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 D.京师大学堂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l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包括
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②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③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④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