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条约中规定: 第四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茔,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兹将建碑之坟茔,开列清单附后。第五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不准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运入中国境内。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
B.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
C.日本侵华企图是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 |
D.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 B.辛亥革命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下列各组人物,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梁启超 | B.李鸿章、孙中山 |
C.李鸿章、毛泽东 | D.梁启超、毛泽东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中国政治文明的滞后性 |
B.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
C.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
D.法国政治文明的保守性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