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出席公民大会常会,每次与会领取一德拉克马的津贴,一次最高会议则领取九奥波尔;议事会议员,每日给薪五奥波尔;凡担任主席者,另加膳费一奥波尔;九执政官每人每日亦得四奥波尔以为膳费,并备有一个传令官和一个吹笛者;萨拉密斯执政官则一天领取一德拉克马。这有利于( )
| A.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民主政治生活 |
| B.防止社会的动乱和维护城邦的稳定 |
| C.发挥希腊民主“轮番而治”的优势 |
| D.彻底改变雅典民主少数人的民主 |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
|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
| 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
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其中原材料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75%,逆差高达519万英镑。这表明当时()
| A.英国技术革新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
| B.联邦政府尚未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机构 |
| C.美国政治和经济仍然依赖于英国 |
| D.美国经济仍未摆脱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命运 |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
|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
|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
|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
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 B.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 C.战争思维成为主导 | D.“左”倾错误开始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