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材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材料三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2014年2月15日举行了第47届悼念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祭礼。总商会希望借这个悼念仪式让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占据时期的悲惨日子,同时让人民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以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
材料五   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的时候,基本上就在构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直到南巡以后,正式提出向新加坡学习。早期,中国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感兴趣;后来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又对新加坡的金融制度感兴趣;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时对工业园区感兴趣;到了天津生态城,是对新加坡的环境与生态发展感兴趣。
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社会,如何构建出了清廉的政府和法治的社会?当然很多官员都说,那么小个国家我怎么学?我觉得那都是借口,大国小国都值得取经。国家大小不是问题,小国家反而不好治理,因为小国家的吸收消化能力不强,所以不能犯错误,一定要科学决策。你看新加坡建国以后,从没犯过重大错误,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好好学习。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访谈录“李光耀与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中国确立“公祭日”(防卫日)的共同原因。
指出中国确立的“公祭日”与新加坡的本质区别,中国和新加坡相似的举措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活动主题:走进俄美天地
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材料中“当把敌人打败后”,美国和苏联当时共同的敌人是指什么?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1分)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步骤二: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图一:《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图二:《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4)图一、图二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格局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
步骤三: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5)让历史告诉未来,如果你就是美俄关系的和平使者,请发表你的见解。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并不平坦,在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而汪精卫决定与共产党决裂,7月15日,大肆捕杀共产动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
(1)根据材料,归纳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南昌起义以后,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工农革命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注:处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易守难攻),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
(2)根据材料,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其历史意义如何?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材料四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4)材料四的认识通过什么具体事例得到了证实?
(5)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过夜空的一道闪电,其光芒四射,泽被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假如你是“辛亥革命”课题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做研究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学习: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根据材料,它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和历史地位,你认为应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请你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说明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任选其一)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1955年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⑵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一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社会转向
  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成效如何?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不同文明不断碰撞相互吸纳的历史。“中国与世界”是值得历史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支持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名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历经曲折,但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

上表中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阶段。(例如,C时段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怎样进行交流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清朝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回答在A、B两个时段,中国与相应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及其意义。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①是  。说明该组织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