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黄琬列传
黄琬,字子琰。东汉黄琼孙也。少失父。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曰:“□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时司空盛允有疾,琼遣琬候问,江夏上蛮贼事副府,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蛮多士少。”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
稍迁五官中郎将。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蕃、琬遂为权富郎所见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
琬被废弃几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拨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芹、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仆,更封阳泉乡侯。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琬退而驳议之曰:“昔周公营洛邑以宁姬,光武卜东郡以隆汉,天之所启,神之所安。大业既定,岂宜妄有迁动,以四海之望?”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谏之。琬对曰:“昔白公①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②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琬竟坐免。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
①白公,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其父太子建因遭权臣陷害,死于郑国。公元前487年,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封为巢邑大夫。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叛乱,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兵败自缢。
②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夏上蛮贼事副府会:正好,恰逢
B.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遗弃
C.以四海之望亏:亏失、亏损
D.琬必及害,谏之。固:本来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言日食之余
②江夏大邦,□蛮多士少
③左右复陷□朋党

A.①何②而③以 B.①乃②且③因
C.①何②且③以 D.①乃 ②而③因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B.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C.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D.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下诏询问太阳所食有多少时,在一旁的黄琬回答太后说,日食后太阳剩下的东西,就像新月一样。
B.针对权贵子弟大多因人情而被举荐为郎,贫困守节的人却被遗弃这一现象,黄琬和陈蕃同心协力,共同选举贤才。
C.黄琬遭到禁锢近二十年,直到灵帝光和末年,太尉杨赐举荐黄琬有治乱之才,朝廷才征召其为议郎,出任青州刺史,迁任侍中。
D.董卓商议迁都长安,黄琬力谏,当时人害怕董卓暴怒之下黄琬会遇害,黄琬却仰慕屈庐、晏婴气节,不惧其害。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
②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2)通过该文了解,黄琬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从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恨。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成,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躬拜下床:卧具,睡床
B.必尔,无恐宥:宽恕。
C.砻淬厉,成其器业磨:磨炼
D.弘治改元,阁臣荐用:由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钦听论学孰能讥之乎
B.罗拜泣呼曰盖将自其变者观之
C.义州守臣贪残变先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阵获者人刀俎,我为鱼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钦做官,进德修业,尊师重道,传道授业,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B.贺钦重视伦理道德,对家属亲戚、邻里乡党、民情风俗,都有教化和影响。
C.贺钦处变不惊,机智策略地安抚变乱民众,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宁。
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2)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延赏,蒲州人也,累代为官。延赏常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晋卿之女也。夫人有鉴,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①。”既以女妻之。
不二三岁,以韦郎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张公悔之,至于无礼。一门婢仆亦渐轻怠,唯苗氏待之常厚。以人多贱视,悒悒而不能制遏也。其妻垂泣而言曰:“韦郎七尺之躯,学兼文武,岂有沉滞儿家,为尊卑见诮。良时胜境,何忍虚掷乎?”韦乃告辞东游。妻罄妆奁赠送。延赏喜□往也,遗以七驴驮物。每之一驿,则附递一驮而还。行经七驿,所送之物,尽归之矣。其所有者,其妻张氏□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延赏莫之测也。
后执陇右军事,会德宗行幸奉天,皋□勤王之功持节西川,而代延赏。乃改易姓名,以“韦”作“韩”,以“皋”作“翱”,左右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驿,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报延赏曰:“替相公者,乃韦皋将军,非韩翱也。”苗夫人曰:“若是韦皋,必韦郎也。”延赏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苗夫人又曰:“韦郎前虽贫贱,然气凌霄汉。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见疏。成事立功,必此人也。”
旦日入州,方知不误。延赏忧惕,莫敢瞻视,曰:“吾不识人。”西门而出,凡旧时婢仆,曾无礼者,皆面有惭色。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贤哉乎!韦公侍奉外姑③,过于布素之时。海内贵门,不敢忽于贫贱之婿。所以郭氏诗曰: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取材于《苗夫人》)
注释:①俦:chóu,匹敌②外姑:岳母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有鉴:明察
B.既以女之妻:妻子
C.韦乃告辞东游:游览
D.妻罄妆奁赠送罄 :用尽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延赏喜□往也
②其妻张氏□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
③皋□勤王之功持节西川

A.而之与 B.其所以 C.而之以 D.其所与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
B.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
C.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
D.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韦皋之妻张氏劝说夫婿和赠送嫁妆首饰的行为能看出她对丈夫情深意重。
B.韦皋是个有骨气的铮铮男儿,离家后,他一并送还了张家赠送的所有物品。
C.张延赏因为女婿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而觉得他不合时宜,难成大事。
D.“苗氏因识佳婿而被敬”的故事使当时轻视贫贱之婿的社会风气有所改观。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见疏。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韦皋为什么离开张家?请结合文本分点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士
(宋)苏洵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焉。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布衣寒士贤则用之,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武夫健卒有洒扫之力,奔走之旧,久乃领藩郡,执兵柄;巫医方技一言之中,大臣且举以为吏。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而胥史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
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之以犬彘也。长吏一怒,不问罪否,袒而笞之;喜而接之,乃反与交手为市。其人常曰:长吏待我以犬彘,我何望而不为犬彘哉?是以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然欲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匄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苏洵主张广召士人的一篇论文。②贳:赦免,宽大。③匄:同“丐”,乞求。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以为怍:羞愧
B.出入无不究谙:熟悉
C.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罪戾贾:招惹
D.终而之以犬彘也遇:接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贵而贵取斯天下之民至
B.未闻有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无至千里
C.布衣寒士贤则用之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凡是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人,不管他曾是盗贼下人、夷狄异类,都应该选用,他对举荐过盗贼、夷狄的管仲、秦穆公大加赞赏。
B.苏洵引用汉代的史实,阐明真正能为国家建立不世大功的不仅仅是儒生,还有具有真实才能的胥吏,从而表明要从下层官吏中选拔人才的主张。
C.苏洵尖锐的指出,当时平民百姓特别是使君子不肯俯首为吏,主要是因为一些长官不懂得尊重人才,不能“以礼待之”。
D.本文以古为鉴,并且以今之非衬古之是,既造成了行文上的波澜跌宕,也使作者正面的用人思想和用人方法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欲 使 之 谨 饰 可 用 如 两 汉 亦 不 过 择 之 以 才 待 之 以 礼 恕 其 小 过 而 弃 绝 其 大 恶 之 不 可 贳 忍 者 而 后 察 其 贤 有 功 而 爵 之 禄 之 贵 之 勿 弃 之 于 冗 流 之 间。
把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
(2)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贯,字仲通,其先相州安阳人,后葬其父河阳,因焉。少倜傥,数上疏言边事。举进士,真宗识贯名,擢置高。历知卫州、泾州。督察盗贼,禁戢不肖子弟,簿书筦库,赋租出入,皆自检核。尝谓僚属曰:“视县官物如己物,容有奸乎?”州人其严。擢利州路转运使。岁饥,出职田粟赈饥者,又帅富民令计口占粟,悉发其余。徙陕西,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入为三司盐铁判官。领河北转运使,请疏徐、鲍、曹、易四水,兴屯田。
贯喜言兵,咸平中,大将杨琼、王荣丧师而归,贯上书曰:“前日不斩傅潜、张昭允,使琼辈畏死不畏法,请自今合战而奔者,主校皆斩;大将战死,裨校无伤而还,与奔军同。军衄城围,别部力足救而不至者,以逗留论。”真宗嘉纳之。又尝上《形势》、《选将》、《练兵论》三篇,大略言:地有六害。今北边既失古北之险,然自威虏城东距海三百里,沮泽硗确,所谓天设地造,非敌所能轻入。由威虏西极狼山不百里,地广平,利驰突,此必争之地。凡争地之利,先居则佚,后起则劳,宜有以待之。
昔李汉超守瀛州,契丹不敢视关南尺寸地。今将帅大抵用恩泽进,虽谨重可信,卒与敌遇,方略何从而出邪?故敌势益张,兵折于外者二十年。
方国家收天下材勇以备禁旅赖廪给赐予而已恬于休息久不识战,可以卫京师,不可以戍边境。请募土人隶本军,籍丁民为府兵,使北捍契丹,西捍夏人。敌之情伪,地势之险易,彼皆素知,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矣。
后以疾卒。著《兵略》,世颇之。子安石。
(选自《宋史·陈贯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葬其父河阳,因焉家:安家
B.真宗识贯名,擢置高第:及第,考中
C.州人其严惮:惧怕
D.世颇之称:赞许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国家收天下/材勇以备禁旅/赖廪给赐予/而已恬于休息/久不识战
B.方国家收天下材勇/以备禁旅/赖廪给赐予/而已恬于休息/久不识战
C.方国家收天下/材勇以备禁旅/赖廪给赐予而已/恬于休息/久不识战
D.方国家收天下材勇/以备禁旅/赖廪给赐予而已/恬于休息/久不识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贯得到皇帝的赏识:陈贯年少时卓越不凡,考中为进士,真宗皇帝就知道他的名字,后来上书关于军队的管理,以及三篇相关军事的文章都得到皇帝的赞许。
B.陈贯尽职尽责:督察盗贼时,对赋租的收入和支出,都亲自检查核实,曾经对同僚们说:如果将国家财物当作自己的财物,就不会容忍奸贼的存在了。
C.陈贯体恤百姓,重视农业:作利州路转运使时拿出自己职田的粟米赈济饥荒者,兼任河北转运使,请求兴修水利、大兴屯田。
D.陈贯精通军事:他认为威虏城东地势险要,敌人不能轻易进入,威虏往西土地广阔平坦,有利于车马疾行,是兵家必争之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争地之利,先居则佚,后起则劳,宜有以待之。
(2)今将帅大抵用恩泽进,虽谨重可信,卒与敌遇,方略何从而出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晁迥,字明远,世为澶州清丰人,自其父佺,始徙家彭门。迥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稍迁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夺二官。真宗即位,用宰相吕端、参知政事李沆荐,擢右正言、直史馆。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
知审官院,为明德、章穆二园陵礼仪使,同修国史。献《玉清昭应宫颂》,其子宗操继上《景灵宫庆成歌》。帝曰:“迥父子同献歌颂,搢绅间美事也。”史成,擢刑部侍郎,进承旨。时朝廷方修礼文之事,诏令多出迥手。尝夜召对,帝令内侍持烛送归院。方盛暑,为蠲宿直①,令三五日一至院;迥辞以非故事,乃听俟秋还直。
仁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居台六年,累章请老,以太子少保致仕,给全俸,岁时赐赉如学士。天圣中,迥年八十一,召宴太清楼,免舞蹈。子宗悫为知制诰,侍从同预宴。迥坐御史中丞之南,与宰臣同赐御飞白大字。既罢,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帝访以《洪范》雨阳之应。对曰:“比年变灾荐臻,此天所以警陛下。愿陛下修饬王事,以当天心,庶几 转乱而为祥也。”及感疾,绝人事,屏医药,具冠服而卒,年八十四。
迥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真宗数称其好学长者。杨亿尝谓迥所作书命无过褒,得代言之体。喜质正经史疑义,摽括字类。有以术命语迥,迥曰:“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
(选自《宋史·晁迥传》,有删节)
【注】蠲宿直:蠲,除去,本句大意,免除晁迥晚上在殿堂值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迥辞以非故事 故事:旧例
B.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仕途的高峰
C.庶几 转乱而为祥也庶几:或许
D.及感疾,绝人事人事:人事来往,这里是别人探望的意思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B.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C.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D.所以宠赉者甚厚/进太子少傅/后复召对延和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迥得到同僚相助:晁迥因误判罪犯死刑被罢官,后得到宰相吕端和参知政事李沆的举荐擢升为右正言。
B.晁迥精通史学:晁迥参加过史书修撰,喜欢评判纠正经史文籍中的疑义,搜求珍藏各种古字,因此真宗多次称赞他是好学长者。
C.晁迥得到皇帝宠爱:朝廷的各种诏令大多出自晁迥之手,曾在晚上应召问对,真宗让内侍举烛送晁迥返回。
D.晁迥有文采:晁迥父子二人曾经给皇帝起草诏令。父子都为皇帝献过颂歌,得到皇帝的赞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
(2)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