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人的心
鲁彦
母亲近来显然正深深地记念父亲,又加上年纪老了,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了又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前,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有一次竟带了一打来,用木箱子装着。那是比现在贵得多了。他的收入又比你现在的少……”
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从六七岁起。
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都够一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衣料,玩具,纸笔,书籍……
我平日最欢喜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勇敢,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因为祖父是业医的,遗有许多医书,他一生就专门研究医学。他抄写了许多方子,配了许多药,赠送人家,常常叫我帮他的忙。
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有事可做,也有学问可求。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地和母亲商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
到了远行的的时候了,父亲和平日一样,满脸笑容。他确信他这一年的事业将比往年更好。母亲和姊姊终于勉强地把眼泪忍住了,只有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
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我每次是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的。
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尤其是在河里,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
但父亲却平静地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
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往江北去,他送我到上海。母亲这次伤心地哭了。但我没有被她的眼泪所感动。我很久以前听到可以出远门,就在焦急地等待着那日子。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乐。
夜是美的。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两岸上缓慢地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炮垒,平躺着的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我们的埋伏的卫兵。树枝上的鸟巢里不时发出嘁嘁的拍翅声和细碎的鸟语,像在庆祝着我们的远行。河面一片白茫茫的光微微波动着,船像在柔软轻漾的绸子上滑了过去。清洌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和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
我们的船弯弯曲曲地前进着,父亲不时告诉着我这是什么桥,现在到了什么地方。
当我踏上埠头的时候,我发现太阳已在我的背后。完全是个美丽的早晨。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地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着,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我的血在飞腾着,我坚定地相信我将有一个光明的伟大的未来。
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
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今天管不着明天,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
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时在毁损着他的产业,但他的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为止仍是十分平静的。他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散文集《随踪琐记》等。
作者为什么从母亲对父亲的回忆写起?试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试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作“我的父亲”?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地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
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选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指出题目“没有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
2.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
3.“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4.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5.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

阅读田其中的《病室幽兰》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107病室的人走马灯似地换,但靠窗的1床始终是同一个人。
没有人知道他是干啥的,因为他从不介入大家的交谈;他也无法交谈,因为他得了喉癌。
他人很瘦,脸很黄,看上去至多三十四五岁,长长的头发下面架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
他虽知道自己的结局,但并不悲观。每天所能做的便是接受一位清秀女子的服侍,还有每天从她手里接过半杯水,并把它倒在窗台上一盆兰花里,他们之间没有语言,有的只是默契和协调。女的每天都要来三次,还给他带很多书,晚上还陪他看书,两人的交流只用眼神。病人发现他们的目光特别迷人,那是平静中的温柔,那是纯真中蕴有至深情感的沟通。每当那女子走后,他总是凝望着那盘兰花出神。当熹微的晨光再次降临那扇小窗,静谧的楼道里传来那熟悉而又富有节奏声的高跟鞋声,他便会转过头来以一脸平静的微笑迎着她走进病室。他先接受她周到而小心的服侍,尔后接过她递来的半杯水,再仄身倒进那盆兰花里。兰花开着素淡雅致的白花,幽幽的香气便蕴在清晨的空气里。他们四目相对,目光里流溢出幸福而会心的微笑。
后来那男子去了,那位清秀的女子再也没来过,而那盆兰花却永久地留在病室里。
后来病室的人主动担当了兰花浇水的任务,并把兰花的故事讲给后来的病人听。大家听后都很感动,于是便有了种种猜测。
2床说,那定是一对热恋的男女,那女的知道男的是不治之症,还一天天来照顾他,给了他余生中最真挚的爱,可叹!可叹!
3床说:恋人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情和那么周到的服侍。仅凭着一种恋爱关系不可能保持对一个绝症病人恒温的爱,也不必履行那么久的爱的责任。我看他们像一对久经磨难并最终结合的笃爱夫妻。
4床说:从他们的年龄和从不握手亲昵的举动中,我看他们不是恋人也不是夫妻,而是相依为命的兄妹……
众说纷坛,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
1、文中第四段说“他虽知道自己的结局,但并不悲观”,理由是什么?

2、“病室的人主动担当了为兰花浇水的任务,并把兰花的故事讲给后来的病人听”,其目的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与哪一段照应?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细腻地描写了一位清秀女子对男病人无微不至的服侍,说明他们二人是或亲或友的关系。
B.文章着力刻画了人物的眼睛,因为刻画人物眼睛,最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C.第四段在情节上起了上勾下连的作用:病人得的是喉癌,言谈不便,所以只能用眼睛与人交谈;因为关怀无微不至,所以就有了对二人关系的种种猜测。
D.尽管人们对那两人的关系进行的种种猜测各有其合理性,但毕竟不能知道确切答案,文章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E.小说以“病室幽兰”为题,象征着神圣高洁的人间真情。

阅读槐树花真香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得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啪作响,小山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苍老了,头发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后脑勺处还有一绺乱麻似的白发,脸上的皱纹纵在一起,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皮肉松懈地耷拉下来,上边沾着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冲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也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平平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花一样的鲜嫩。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望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无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
“这大阳真美,槐树花真香。”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多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
“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块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这么大……”
“为了你妈,我活了下来。这不,也是一辈子……”
女孩不再发问了。她望着山顶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的沉思。那大阳很大,很红。
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她似乎悟出了什么,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唰唰地写下了两行字:落山的太阳真美,盛开的槐花真香。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第二段对“老奶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老奶奶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这句话的含义?(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



3.作者为什么在女孩再度陷入沉思时,特意写道:“那太阳很大,很红”?(不超过30个字)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老奶奶反复赞叹“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从行文上看,它与第二段末“……冲着落日安祥地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得到一种永恒的满足”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刻画人物集中。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歌颂了老奶奶的母爱和奉献精神。
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为标题;一是因为槐树花是本文的线索,能使作品集中,更紧凑;二是因为新颖、醒目,能吸引读者。
D.文中“槐树花”代表小女孩(或下一代),“晚霞”和“落日’代表老奶奶(或老一辈)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诗意。

E.本文描写细腻,叙事简约,情节简单,却内涵丰富;结尾语言含蓄,意味深长。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阅读《雁的悲剧》,回答文后问题。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它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大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孀妇名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它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那正在梦中心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号:
“伙伴们醒呀,危险——”
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腿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出现了,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打死的,最聪明的方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自己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拚力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
“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她坏了事!”
“狠狠地煮!拿她下酒!”
1.小说中刻画的“雁奴”是个怎样的形象?

2.“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巳被同伴们拔光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综观全文,作者在构思上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4.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微型小说,通篇写的全是“雁”,可读后却要使人落泪,令人深思。
B.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雁奴的形象的。
C.这篇小说虽短,却有头有尾,有故事,有情节,有起有伏,最后以悲剧结局.
D.雁奴的悲剧在于:与其说它死于“人”手中,不如说是死在同伴的手下。

E.总观全文,作者以平和、冷静的心态写了雁奴一生凄苦的身世。

阅读比尔·盖瑟的《美好的声誉》,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
1、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

2、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3、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4、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