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表示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两个主要步骤,请回答:
(1)图甲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图乙所示过程称为__________,完成此过程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⑥的名称是___________,若其上的三个碱基为UGU,则在⑦上与之对应的三个碱基序列是___________。
(3)已知某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下图。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中含有“—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GAA、GAG;赖氨酸的是AAA、AAG;甘氨酸的是GGU、GGC、GGA、GGG)。
①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_______链转录的(以图中①或②表示)。
②若该基因片段指导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变成了“—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则该基因片段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
图l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__________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_____所利用。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______点。
(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催化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I、肾上腺素是临床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研究其合适的使用方法一直是医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下表为来自某医院的相关数据,请分析并回答:
(1)过敏性休克是_________(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依据表中数据显示,为增加抢救该病有效性,在对患者用药时应注意采取_________________措施。
(2)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弥散在全身的_______中,主要与_______素协同升高血糖,与________激素协同升高体温,从而共同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
(3)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_____变化;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实现_________调节;多数肾上腺素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实现重复利用。
(4)上述事实表明,机体是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Ⅱ、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若通过一次实验来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结论,可以刺激_________。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以大豆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推知,与P点相比,Q点限制单株光合强度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写出两种),图甲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植大豆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C→F段,叶绿体内ADP含量最高的场所是_________,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________。B点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
(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 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左右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克)。则b与a的差值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请写出导致叶片左侧遮光部分重量变化的主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用丁图所示装置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该图的材料及设置,可以确定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自变量是_________。
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外因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如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