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平遥民间剪纸艺术》选段,完成小题。
①走进平遥城,古色古香的店铺比肩而立。在众多的店铺中,剪纸铺算是最有文化韵味、最有地方特色的了。那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的剪纸艺术品,一定会使你陶醉,将你带到梦里去。
②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传达出老百姓的好恶爱憎……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③看到这些或粗犷、质朴,或婉约、柔丽的剪纸佳品,不知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上苍为何会厚爱平遥这座西部名城,让她拥有剪纸艺术之乡的美誉呢?这与平遥悠久的历史、干燥的气候、发达的经济、纯朴的民风、勤劳的妇女恐怕不无关系。平遥始建于西周,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境内遗址、遗迹众多;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成了全国经济的中心,富甲天下的晋商及其创办的票号在中国金融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悠久的历史,也塑造了邑人性刚气烈、慷慨好义、淳厚质朴的民俗民风,使陶唐古风世代绵延,至今遗风未泯,古道长存。当然最忘不了的还有那些勤劳质朴、向往美好生活的女子们,剪纸展示着她们的才艺、镌刻着她们的憧憬。此外,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不易霉烂,也是剪纸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具特色的民艺之一。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已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
(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理解,说说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阅读第③段,概括说明平遥成为剪纸艺术之乡的原因有哪些?
答:                                                                      
                                                                           
品味“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具特色的民艺之一”一句中加点词“最”和“之一”的表达作用?
答:                                                                     
                                                                          
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回归简单
徐 翀
1著名作家冰心说:“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世界原本简单,但许多人为制造的因素使之变得复杂起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不惜尔虞我诈、相互精心算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互相防备、对人心生疑窦。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被烦恼所缠绕,就会存在不快乐的阴影。而要想走出这怪圈的生活,就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和宁静。
2简单是一种人生境界。人一旦拘泥于复杂,往往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为名利权势所惑,为金钱美色所扰,为人际关系所困。眼下,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由于城府太深、欲望太高,太在意仕途上的荣辱得失、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太在意对世俗的迎合,太用心于机巧的运用……若能把这些看淡、看透,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呢?
3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选择简单,意味着清贫、单纯、透明与纯真。据报载,二战期间,科学家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年薪1.6万美元聘请他,他说:“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有人大惑不解,他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直到生病住院,他还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正是由于科学家的生活是简单的,所以才成就了累累硕果。
4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太在意物质上的拥有。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就是一种甘于清贫的精神,这种甘于清贫的精神就是贫而不贱,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反之,过分追求享受,往往会带来精神空虚。
5简单做人,要淡泊名利,本真本色。生活是一部自导自演的戏剧,你理智处事就是喜剧,意气用事就是悲剧。所以,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老实做事、轻松做人,不戴面具、表里如一。
6简单做人,应宽容忍让,以君子之心度人,以坦荡之心处事,以宽容之心交友。多为别人办好事,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这样,你心里就会多一层阳光,脸上就会多一缕春风。
7简单是一种美,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简单做人,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因为简单,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形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活当做一种享受。(有删改)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文章第3段列举爱因斯坦的事例有何作用?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在意物质上的拥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走进春天的怀里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②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③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④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⑤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⑥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⑦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第②段加点的“我早期的印象”指的是对骆驼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印象?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④段中加点词“咀嚼”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句子品析。
文章以“走进春天的怀里”为题,有何用意?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 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 ,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光头胡哥
陆宗成
光头胡哥走进教室时,我们的眼睛亮了——确切地说,是被他颈上那颗亮晃晃的硕大的灯泡照亮的;我们的嘴张着——仿佛里面塞进了一个小灯泡。
我叫胡建伟,华东师大毕业,教语文,任咱班班主任,上课同学们叫我老师,下课可叫我胡哥。胡老师一张口声如洪钟,论调更是惊世骇俗。
上课叫老师,下课叫胡哥?我们的眼睛更亮了,我们的嘴更圆了。有的女生尖叫起来,有的男生鼓起掌来。
我们这个班,声名显赫,不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因为纪律差,盛产活跃分子。这当然不是我们的错,要怪也只能怪学校,搞什么实验班,搞什么三六九等归类,这不是明摆着的排挤差生,伤差生的自尊吗?三个差生一台戏,难道你还指望我们头悬梁锥刺股为母校争光吗?没门。
高一两个学期,我们班就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个班主任。第一任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雄心勃勃,妄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结果折戟沉沙,饮恨而归。第二任班主任是位中年妇女,和蔼可亲,试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结果涛声依旧,无功而返。第三任班主任是位马列太太,意欲铁腕加高压,收拾旧山河,结果怨声载道,鬼哭狼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现在上课,胡哥说。我们吃了一惊:怎么不约法三章?怎么不演讲自己的苦难史或辉煌史?
转身,挽袖,板书:《诗经》三首。
几个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目光。我鬼使神差般放下了高高翘着的二郎腿——这个胡哥看来有两下子。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诗经中的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
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吧。这个胡哥,真牛。他的课我们认了,不由自主的,一塌糊涂的。此后,语文课纪律出奇的好,好得我们这些顽劣的男生都有点不好意思。在我们看来,一堂课没人睡觉,没人瞅窗外,没人翘二郎腿,没人绞尽脑汁抬杠,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胡哥,不简单。
一天中午,他悠然走进教室,见几个同学在大呼小叫地“打拖拉机”,输者钻桌子,于是要求加入。一同学说,别跟他们打,老师,他们几个是牌精,你必输无疑的。一同学说,不行的,老师,如果你输了,我们怎么好意思让你钻桌子呢?胡哥淡然,不打怎么知道输赢呢?来,我们改改比赛规则,三打二胜,我连续100分坐庄,如果我输了,钻班上所有的桌子,如果我赢了,你们从此不在教室打牌,如何?几个同学兴奋地说,好。看老师钻桌子那感觉自然好,那可是前无古人的啊!
结果,一场厮杀,胡哥3:0胜出,那几个同学从此谈“拖拉机”色变。
元旦将至,我们联名申请举行元旦晚会。胡哥说,晚会可以举行,但必须每个人准备一个节目,否则拉倒。我们每个人都憋着气,筹备,排练,目的只有两个:一是博得周郎(其实是胡郎)一顾;二是技压群芳,惟我独尊。
晚会很是热烈,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我们这群活跃分子可谓将激情和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有些同学的手拍红了,有些同学的嗓子喊哑了。最后一个出场的当然是胡哥。这个伟大的拖拉机手是否押得住阵脚,大家拭目以待。说真的,我有点替他担心,拖拉机打得好,并不意味着他就拥有多少艺术细胞。
胡哥并不怯场,一袭白衣,一把红吉他,古典味十足。款款登场,掌声四起;五指轻扬,清音四荡。大家如痴如醉,不,是呆如木鸡,全忘了鼓掌。
好你个胡哥,十足一个风流才子。
班上体育特长生很多,有时候教室免不了成为练兵的场所,墙壁上免不了落些球印。一次,上语文课,胡哥指着一个球印说,有些同学是不是想通过它来证明自己的球技或者精力呢?这节课我们到操场练练,打球的人,回来写篇《打球记》;看球的人,回来写篇《观球记》。大家异口同声:好,好。体育委员站起来说,那你给我们当裁判吧。胡哥说,不,我上。
胡哥夹在众多高大的队员间,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前盘后带,左冲右突,既像灵活的猴子,又像勇猛的豹子,很快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他恰到好处的传球以及精准的投球,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毫无疑问,他成了场上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人物。
从此,班上再没有出现过玩球的现象,墙上的球印也销声匿迹了。那些体育生一有空就跑到操场去练球,他们羞愧得很——堂堂体育生的风头竟被一个文弱书生抢走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而我们这些文艺活跃分子,也不好意思再在教室声嘶力竭地吊嗓子或者旁若无人地哼歌了。
有一同学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署名胡建伟的文章,马上将杂志借出,兴冲冲跑去问胡哥,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胡哥云淡风清,是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分量的。
那同学把那篇文章复印下来,贴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上。大家见了,啧啧称奇。此后,大家就多了份心眼,一旦在报刊上发现胡哥的文章,就照例复印,一一贴在学习园地上。一学期下来竟满了。
胡哥上作文课,从不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呼应,怎样遣词造句,他只讲感受——阅读美文的感受,自己创作的感受。有时候,他什么都不讲,他只是抱来自己多年珍藏的报刊,叫同学挑着看,然后要求大家天马行空地写一篇读后感。怪了,平时我们这些听讲评就打瞌睡写作文就头疼的,一到他的作文课居然觉得有话可写了——有时甚至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两个学期下来,我们居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作,学习园地上也不再是胡哥一统天下,我们也攻占了一些阵脚。胡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时突然摇头晃脑地来一句:孺子可教乎?孺子可教也!
说真的,我们好象找回了点自信和班级荣誉感。谁再说我们破罐子破摔,谁再说我们班是差班、烂班,我们肯定会跟他急,胡哥也会跟他急。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确实,我们没有给胡哥丢脸。我们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先进班级”。高考时,我们班58人中有42考上了大学,其中语文平均分全州第一。这对一个县级中学的慢班来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奇迹不是用干瘪的说教而是用独特的魅力缔造的。
光头胡哥真的是熠熠生辉了。只是,当我们走进美丽的大学校园时,胡哥也远调省城了。听说,他因为光头而被新校长狠批。我们这些散布在天南海北的学生就拼命给他写信,一方面感谢他的教诲;一方面要他挺住,千万要保住那道亮丽的风景——那道风景,曾经照亮了我们迷雾重重的前程,那道风景,可是我们记忆的天堂和福祉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 干() ②明()③ 憬( )④福( )
光头胡哥是我们的新班主任,他使班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请你概括一下胡哥做了哪些令我们佩服、让我们改变的事?(答出两件即可)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请你仔细阅读全文,说一说文中那两段属于插叙?有何作用?
恰当使用修辞能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文中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技巧塑造人物。本文语言丰富鲜活。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吧。
②几个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目光。
胡哥以知识征服学生,用言行规范学生,用情操陶冶学生,践行了一位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你是怎样理解“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这两句话的意思的?
胡哥的光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曾经照亮了我们迷雾重重的前程,是我们记忆的天堂和福祉啊!我们能从这些调侃的语言中,体味到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激。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胡哥是个怎样的老师?
“那道风景,曾经照亮了我们迷雾重重的前程,那道风景,可是我们记忆的天堂和福祉啊!”请你品味最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