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张謇是一方风水   
卞毓方
①阳光从头顶白花花、明晃晃地喷洒下来,仿佛蓝天无穷无尽的诉说。它沐浴着、抚慰着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经。有一刹那,它刺痛了我的瞳孔。因为你不得不仰起头,眯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这位状元——张謇的铜塑。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座上,那起点就攒足了气势。太阳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圆颅、方肩,飞弹出一派银色的光辉。张謇一手拄了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气定神闲,蔼然远视——如果乡人不说,我会当他是孙中山,反正他们生活的背景相近,衣着神态也八九差不离。
②我在张謇的铜塑前沉思,想要离开却挪不了步——你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他唤醒了我关于“根”的一连串记忆,以及帮我重新扫描知识阶层在新一轮世纪之交的多元光谱。
③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的甲午血战,他的脑袋,应该是既空虚又清醒。
④苦读了三十多个寒暑,足下终于踏了青云,这一天实在来之不易。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华山峰巅,回望来路,禁不住眼花欲坠。全国有多少怀笔如刀的士子啊,而状元只有一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士成功也是万骨朽啊!
⑤但张謇本人却不这么想。皇帝亲赐的翰林院修撰,拢共才对付了三个来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说什么“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说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想当官你还拼命考它干吗?莫不是验证了一种既得心理:世人面对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常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绝,待最初的惊喜消退,便会觉得实际的乐趣也不过尔尔?
⑥都不是。这是一个躁动于主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听到了历史车轮越来越快的铿锵撞击声。那钢与铁的交奏,总叫他坐卧不安。有朝一日,人类如果发明一种“望时镜”,那么,我们就会看张翰林如何皱眉蹙额,绕着狭小的天井徘徊,一会儿走到一株老态龙钟、筋骨毕露的国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双手使劲撼它的根,一会儿又仰起脸,透过枯黄稀疏的叶片,怅望灰蒙蒙、虚幻幻的苍天……
⑦张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冲出京城浮华虚誉的包围,立刻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精彩。在他的老家,他建成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兼及教育的宏大体系。创立大生纱厂,组建垦牧公司,兴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堂,归总一句话,就是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张謇坦言:以上作为“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不敢指望它立竿见影,疗救古国千年沉疴,但求“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之遥”。
⑧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张謇拿他的思想在通州乃至苏北大地搅出了一派新局面,在历代文曲星的方阵间别树起一面光帜。他让从唐太宗起就精心策划的、让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的“金钟罩”,有了明显的豁口。他让一个僵化了的状元躯壳,有了异质的活泼泼的生命。
⑨吾生也晚,张謇等不及我眼底的流云,我也抓不着他飘然远去的衣袂。然而,毕竟有缘。把张謇引入我的视野的,是我那位乡村知识分子的祖父。祖父来到我的故乡,是因张謇的召唤而来的。他从没见过这位张状元,但见到了状元的实绩。大批世居长江北岸的海门人,被集体招募到这片百年荒滩,大规模地种植棉花。生命的热流就在这片处女地上激起了缤纷的浪花。射阳县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屡亮相在国内各大报刊的新闻版面,不光是因为她拥有天然妙绝的丹顶鹤饲养基地,也不光是因为射阳河上新开张的龙舟闹猛,而是由于她的棉花产量,多次雄踞全国榜首——这也是一种状元,并且不折不扣是张謇张状元的遗泽。张謇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也预料到了。他曾满怀希冀地自期:“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他的精神,注定是要在我家乡生根发芽、巍巍壮观的了。
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它的辉煌不是毕露在创始者的生前,而是隐藏在他的身后。他只能依稀把握到它的开端并且竭尽全力地做。张謇,你这从翰林院出逃的叛逆!站在长江口观沧海,是胆怯,还是激动?也许两者都有,但激动,欢呼,却为永恒。
(选自卞毓方散文集《千山独行》,有删改)
结合语境,谈谈 “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围绕张謇这一历史人物展开写作,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文章第⑥段对张謇的描写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章说:“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张謇是一方风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归纳张謇的“有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野渡
柯 灵
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广场上满张渔网,划船大串列队般泊在岸边。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索回,彩带似的打着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如果爬到山上鸟瞰一下,恰像是田田的荷叶。——这种地理形势,乡间有个“荷叶地”的专门名词。从这片叶到那片叶,往来交通自非得借重桥梁了,但造了石桥,等于在荷叶上钉了铁链,难免破坏风水;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流独立。——是“揉渡”那必系路亭,是“摇渡”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低吟浅唱,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俚歌,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点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路亭里把东西一放,就蹲在渡头,向水里捞起系在船上的“揉渡”绳子,一把一把将那魁星斗似的四方渡船,从对岸缓缓揉过,靠岸之后,从容取回物件,跳到船上,再拉着绳子连船带人曳向对岸。或者另一种“摆渡”所在,荒径之间,远远来了个外方行客,惯走江湖的人物,站到河边,扬起喉咙叫道:
“摆渡呀!”
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不久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摇渡船的仿佛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看来极其潇洒,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做起,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命运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机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而他却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这老人有家,有比他年轻的妻,有儿子媳妇,全家就住在渡头的小庙里。生活虽未免简单,暮境似不算荒凉;但他除了为年月所刻成的皱纹,脸上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他平时少在船上,总是到有人叫渡时才上船,平常绝少说话,有时来个村中少年,性情急躁,叫声高昂迫促一点,下船时就得听老人喃喃的责骂。
老人生活所需,似乎由村中大族祠堂所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的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节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跄琅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氖氢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人多时俨然成为行列,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
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
“摆渡呀!”
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夹带着评长论短,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一般渡头的光景,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作家笔下的“浙东水村”有何特点?作家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答:


文中先后三次描写老人“极其冷漠”“默然吸他的旱烟”“总是沉默着”,用意是什么?
答:


作者描述“白须白发老人在水上来去”的摆渡生活,并且“觉得其中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1)作者从其中真正咀嚼出了什么?(2)反映出了作者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答:(1)
(2)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情理兼美的散文。作者笔下的浙东水村,温馨静谧,情趣盎然,摆渡生活充满哲理,耐人寻味。
B.作家所描摹勾勒的水乡,色彩暗淡,荒凉凄清,和作家那种处处面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情调:低沉忧伤,深沉悲凉。
C.作家熟悉的水乡已经升华为自己精神上的家园,其中倾注了他的一腔热爱和赞美之情;作家再现老人摆渡生活,是以此描写为铺垫,巧妙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D.作家描述摆渡老人,目的重在表现摆渡老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和对命运坎坷、时光流逝的无奈情绪。从表达方式看,全文重在抒情和议论。

E.“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等表现着老人对摆渡生涯的厌倦和对岁月寂然流逝的无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走出神话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几位著名美国作家之一。每当我们谈论起海明威,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曾经在自己的小说中表现过战争的惨烈和荒诞,描写过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精神崩溃;不会忘记他所铸就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和既会豪饮、钓鱼、滑雪。又会打猎、拳击、斗牛的潇洒人生态度;也不会忘记他所创造的那种以“冰山”为其象征的极为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简洁明快的散文语言。无论是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还是作为一个与笔下的时代超人早已融为一体的作者,海明威的形象都已深入中国读者的心中。
然而,我们所熟悉的海明威未必不是神话中的海明威。海明威也未必就能够真正地挣脱人性、阶级和时代的束缚而成为理想的代表、正义的化身、反战的斗士、勇猛的俊男和绝无仅有的杰出作家。人类需要神话,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特殊的神话人物。作家需要借助神话去推销自己,读者也需要用神话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平心而论,海明威的神话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社会大众内心欲望的对象化,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哲学的体现。
神话给海明威罩上了圣光,神话也让海明威成了牺牲品。当人们终于有一天有意无意地将海明威放在神话背景中去仔细打量时,他那实际是由尘俗的泥土捏成的肉体当然也就难免暴露出千疮百孔。他的怯弱,他的自卑,他的痛苦,他的好斗,他的惟我独尊,他的小肚鸡肠,他的忘恩负义,他的大男子主义。他的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他的野心勃勃而艺术功力又有所欠缺,以及他那给人留下无尽迷惑的自杀之举,等等等等,这一切原本常人见怪不怪的人性自然缺陷都因放在了神圣的显微镜下而显得不可饶恕。
可怜的海明成在活着时就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吃尽了苦头,他的在天之灵若看到身后的评论家们竞如此地亵渎神灵,想必会失声痛哭。
其实,走下神坛的海明威以及所有热爱和崇拜海明威的读者大可不必为他的遭遇而悲哀。凡人终究是凡人,而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将会使他获得一种新的喜悦。从神话的天国里坠落人世,海明威应该能够突然发现他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现实中或是在小说里,他部轰轰烈烈地生活了一回。虽然他不可能完全超越自我,克服自身所有的缺陷,但他的缺点如同他的优点一样都为他的成熟铺平了道路,促使他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和后世。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以他的敏感和深刻,甚至以他的弱点,以他晚年的悲观和宿命论思想以及凌驾于其上的永不服输的个性,向世人表明了他是一个真正不同凡响的人,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韵味有灵魂的人。如果说人的最大幸福就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人,那么海明威总算在他身后的传记里恢复了他本来的面目。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海明威的艺术风格。(55字以内)

作者在末段对海明威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的要义是什么?(8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废墟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蹋。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世界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庄严地保持着派出者的习俗和服饰,不敢轻易地入乡随俗。使节总是稀少的,经过君王的挑剔和筛选。使节负有沉重的使命,不负使命的来往者才是使节。当代的瓦砾堆不是我们所说的废墟,古代的旷野也不在我们关注的范围,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齑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岁月坚硬的断柱的残片,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连着古代,一极连着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具有强烈感应。失去了磁力就失去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坏。把损坏降低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好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打地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残梦。但是,收拾起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分三条概述作者对待“废墟”的态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钢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望新闻周刊》)
1.下列关于“古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和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B.古玻璃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特点,适合做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口。
C.中国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温,其实用性不如陶瓷、青铜、玉石、发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实就是“铅钡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独立制成的。
2.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
A.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
B.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3.文章末尾说“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体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技术上存在缺陷,不能被老百姓认可,终究要被外来的“钠钙玻璃”所代替。
B.像“铅钡玻璃”这样落后的文化迟早要被“钠钙玻璃”这样的先进的文化所代替。
C.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D.尽管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仍然会被国人抛弃。
3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
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
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史学易犯忌
蔡尚思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干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着《明史》,把私着《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着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1.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头上。
B.清代顺、康、雍、干四代的文网皆因史学而设。
C.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清代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2.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B.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干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着《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4.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着《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只要既有才智识见,又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就可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
D.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看史书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方参照和论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