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是:
|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
| B.《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
|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
|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
|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 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革命成功需要抓住时机
|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④ | D.①④ |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中国各报刊上( )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
|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 |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鸦片战争 | B.戊戌变法 |
| C.辛亥革命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