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翻译下列句子
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
于志宁列传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诏功臣世袭刺史,志宁奏:“古今异时,慕虚名,遗实患,非久安计。”帝皆从之。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以为“今东宫乃隋所营,当时号为侈丽,岂容复事磨砻彩饰于其间?丁匠官奴皆犯法亡命,钳凿槌杵,往来出入,监门、宿卫、直长、千牛不得苛问。爪牙在外,厮役在内,其可无忧乎?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辄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宁,殿下可不思之?”太子不纳。而左右多任宦官,志宁复谏曰:“奄官者,体非全气,专柔便佞,托亲近为威权,假出纳为祸福。故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近高齐任邓长颙为侍中,陈德信为开府,内预宴私,外干朝政,齐卒颠覆。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轹贵仕,品命失序,经纪不立,行路之人咸以为怪。”太子益不悦。东宫仆御旧得番休,而太子不听,又私引突厥,与相狎比。志宁怀不能言,上疏极言曰:“窃见仆寺司驭,爰及兽医,自春迄夏,不得番息。或家有慈亲,以阙温清,或室有幼弱,以亏抚养,殆非恕爱之意。又突厥达哥支等,人状野心,不可以礼教期,不可以仁信待。狎而近之,无益令望,有损盛德。况引内閤中,使常亲近,人皆震骇,而殿下独安此乎?”太子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往刺之。二人者入其第,见志宁憔然在苫块中,不忍杀,乃去。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赠幽州都督,谥曰定。《新唐书》140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爪牙在外,厮役在内,其可无忧乎爪牙:得力帮手
B.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寺人:和尚
C.又私引突厥,与相狎比狎:亲昵
D.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衔:怀恨在心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贞观三年时,太宗设宴近臣,太宗问到志宁,志宁因是四品官职没被有司请,太宗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而志宁得以参宴。
B.太子用人多任宦官,志宁以历史上用宦官而失天下的例子来进谏太子,太子很不高兴。
C.志宁多次进谏无效,于是向太宗上疏,引起太子不满,并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前往刺杀志宁。杀手进他家时,看见志宁生活朴素是个清官,就不忍心杀而逃离他。
D.在皇上讨论废王皇后事时,因志宁不为武后说好话。武后受封后就认为他不趋附自己,给他定罪并免去原来官职,被贬出任荥州刺史。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
(2)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辄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宁,殿下可不思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引申为“写作”
B.因入京师,观太学观:欣赏
C.衡乃拟班固《两都》拟:模仿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暗地里
3.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④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6题。
种梨
蒲松龄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人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鑱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问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②,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已,乃以鑱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把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把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人称素封者③,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头,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注:①鑱:一种铁质掘土的工具。②沸沈:热水③素封者:没有官爵封邑的富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市:买
B 肆中佣保者肆:店铺
C 见喋聒不堪喋聒:吵扰
D 一市粲然粲然:明白、清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蠢尔乡人,又何足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 从容徐步而去子产而死,其谁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梨》所讲的故事是一个滑稽剧,轻松而幽默。开始说的是一个乡人在集市上卖梨,一个道人万端乞讨而不得
B其间,一个伙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买了一个送给道人,没想到道人吃毕,把核种于地下,顷刻间便生芽、成长、开花、结果,于是道人遍送观者。
C而乡人待道士走后发现自己的一车梨已经化为乌有,进而发觉刚才砍的梨树竟是自己的梨车,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
D蒲松龄先生在评价中说得很沉重和愤慨,许多人因为去借钱而弄的亲邻关系紧张,兄离亲散,孤立无援。可见先生对吝啬鬼之恨了。
7、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译文:
②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5.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