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体 面
邢庆杰
韩六子原是郊区的农民,因为扩城占了他们村的地,他无地可种了,做大生意又没本钱,所以就试着在路边摆了个卖羊杂汤的摊子。
韩六子家世代都是种地的,他见了城里人就有些自卑。他知道,那些天天来这儿喝羊杂汤的人都是有些身份的。韩六子算过一个账,如果一个人每天早上喝一碗羊杂汤、吃两个火烧,那他一个月的早饭钱就接近100元钱,再加上中午饭和晚上饭,那他一个月的饭钱就是四五百元,再加上养家糊口什么的,那得挣多少钱才够呀!所以,他知道,那些做小生意的和每月挣几百块钱的工人,是不可能天天喝羊杂汤的。凡天天来这儿的,不是在高薪单位上班,就是在做大生意。所以,韩六子对来的每一个人,都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客人来了,刚坐下,他就会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端过来,躬着腰给客人放在矮桌子上,然后脸上堆着谦卑的笑说,料子自己放,怎么对口怎么调,要加汤,招呼一声就行!
每天,韩六子从早晨鸡叫起,一直忙到掌灯才收摊。这十几个钟头,他几乎一刻不停地穿梭在十几张矮桌的夹缝里,为客人加汤、送火烧。有客人说,韩六子,你就不能歇会儿吗?累不累呀?韩六子就笑笑说,咳,累啥呀?比种地轻松多了。
韩六子的羊杂汤实惠又好喝。那汤,全是头天晚上用羊腿骨和大梁骨通宵熬的,又香又稠;那羊杂,全是头一天的新鲜货,提前用大料炖得烂烂的,第二天用羊汤一热,那个香,隔老远就闻得见。凡是卖羊杂汤的,大都有两个毛病:一是在汤上做手脚,少熬,节省羊骨头钱和炭火钱,到时候一看人多,就往里加水,来得晚的往往只能喝清汤;二是在羊杂上做手脚,羊杂贵,就往里掺牛杂,多掺那些最便宜的牛肺。这种事韩六子从来不干,所以他的羊杂汤就和别人的不是一个味儿,再加上他的谦卑和热情,生意就越来越好了。
后来,韩六子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了,就开始雇小工,一个两个,一直发展到了6个,才勉强喘过气来。按一般人的理解,一个卖羊杂汤的能挣多少钱?说了您别不信,你可以算一算,6个人从早上天麻麻亮就开始往桌子上端汤,一直端到万家灯火,这得端多少碗?几年下来,了不得了,韩六子发了。
韩六子先在一个新建的小区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后来觉得钱还是有点儿多,正赶上流行买私车,就买了一辆“本田”,还利用业余时间考了个驾照。开上私家车后的韩六子,觉得自己卖羊杂汤的那套行头和车太不协调了,就又置办了“红豆”衬衣、“新郎”西服和“红蜻蜓”皮鞋。这么一装扮,韩六子就整个儿换成大款模样了。
韩六子的心理慢慢地也有了变化。他发觉,来他这儿喝羊杂汤的,其实也没有几个能比他有钱的,无非是单位好点儿,工资高点儿;干生意的,也不是什么发大财的,这从他们的交通工具上就看得出来。他们大多数是骑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来的,也有几个开车来的,车的档次也不如韩六子的“本田”。
这样一想,韩六子怎么也不愿意再冲他们露出那种谦卑的笑了,更不愿意躬着个腰挨个儿给他们加汤了,他想:凭什么我伺候你?我比你们有钱哪!这年头,钱就是体面呀!
韩六子不干了。他把羊杂汤摊子交给了他的几个伙计,自己躲清闲去了。
韩六子开着他的“本田”,整日里游山玩水,和一帮朋友出入歌厅酒楼,过得好不潇洒。
这样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韩六子的积蓄花得就差不多了。这时候,他的那个卖羊杂汤的摊子,由于那几个伙计偷工减料,很快就黄了摊子。
这时候的韩六子,根本不可能再卖羊杂汤了,那多掉份儿。要做生意,也得做体面一些的生意。他的一位朋友极力撺掇他炒股票,又体面又赚钱。他便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贷了款炒股。一入市,他就搞大动作,几天的时间就把20多万元钱全套进去了。后来,他卖了车,又向朋友借了钱,再炒,结果又被套住了,他哪有炒股的经验呀!
韩六子重新沦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还负上了不大不小的一笔债,他再一次走投无路了。怎么办?他惟一有把握赚钱的生意,还是卖羊杂汤。
韩六子的羊杂汤摊子重新摆上了,同时摆上的,还有他那一脸谦卑的笑。
(选自《善良的回报》)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韩六子家世代都是种地的”一句话既交待了韩六子的家族背景,又与下文韩六子的性格转变形成强烈反差。 |
B.韩六子羊杂汤店生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劳朴实,态度谦恭,服务周到,价格实惠。 |
C.韩六子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汇合了很多人的心理和性格片段,这一形象具有普遍化的价值意义。 |
D.小说作者合理安排故事情节,在结构上,撷取生活片段,精妙地勾勒出主人公主要的心灵轨迹;语言上,通俗却不庸俗,朴实却不平淡。 |
E.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以及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韩六子的形象,突显出了个性化的性格特征。文中多次出现“谦卑的笑”,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有人认为韩六子“朴实热情”。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文章主旨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体面”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⑴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⑵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A)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⑶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⑷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⑸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⑹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⑺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⑻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⑼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⑽此刻,心中更有一个近乎贪婪的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摘自“冯骥才博客”)98岁高龄的老母在“扎红”腰带上绣花,文章第4段连用三个问句,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文中写老母两次为“我”“扎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8段画线部分是怎样写母亲的形象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更有一个近乎贪婪的祈望” ?
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65年前的今天,孔子诞生。
就在四天前,一场盛大的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这位在两千多年前不停游走和奔波的夫子身上,储存了智慧和力量。
站在当下回头,是孔子当年感叹的“逝者如斯夫”。穿过两千多的岁月,没有几个人如这位夫子,古老而又年轻。
孔子何人?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卑慈祥,而后是絮絮叨叨的教导。
学者李零在《丧家狗》中说,他少时不爱读《论语》,觉得它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读懂孔子,或许需要年长一些,经历点世故人情。而后,方能懂得夫子与弟子之间那些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又充满智慧。
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被描绘成一个拘执小节,少有情味,高高在上的圣人。事实上,他最怕受人尊敬,他善感多情,又有不少的怪癖。
比如,他避见不喜欢的来访者,又高声弹唱,使得那人听到;他还是个偏心眼的老师,处处表扬弟子颜回,却对“子路每下毒手”;他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每一餐必定使孔太太伤透了脑筋。
这些,都是普通人的习性,而他又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不屈。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边境,断粮数天,他照旧读书弦乐,饿着肚子招徕子路、子贡、颜回论道,而后对弟子的对答数落或赞扬。
再读《论语》,会在那些简短的句子之间,读出孔子的智慧,他甚至不高深,只是谈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借此,关注“人”的问题。
林语堂先生说,孔子对人性没有强人所难的要求。他不专注于罪恶的问题,而只是注意缺乏教养的人的不良态度、不良出身,以及无知的自满。
弟子樊迟曾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爱所有的人!”又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人。”
的确,孔子对人的洞察,细细想来真叫人叹服。
读读孔子那句招骂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尽管后人对女人和小人的释义有不少变化,却不能不慨叹于夫子对人的细微体察。他其实从来就不是迂腐的男子,而懂得尺度进退,只是有点无奈而已。
又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当然不是酒肉饭菜,而是脸色,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是否从未给长辈看过脸色,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啊。
颠沛流离的孔子,欣然接受了别人对他“丧家狗”的描述,他奔忙于春秋时代那个贵族时代的黄昏中,恓惶无奈,口干舌燥,他实则是孤单的,访遍诸侯,并无大获。而后,返回故国,子亡徒逝,都经历过了,但他依旧保有人情味、个人气节、美学的标准,甚至用今人看来萌萌哒的言行去掩饰与消解这种孤独。
进而,带出了那个纷繁的春秋时代。
孔子去世后,很多弟子在墓前筑室定居。300年后,司马迁到曲阜,睹物思人。“祗回留之不能去”。
即使到今天,仍是如此,孔子不是一尊坐像,也不是故纸堆的那个老者。走近他,会发现他作为一个人的鲜活,他的言行,与当下的80后90后,也并无多大的沟壑。而读一读孔子,从大处讲,可为当下的难题寻求出路,从小处讲,是对自我的关注。
无论如何,读他,便愈发靠近他的初衷。下列不能体现孔子“萌萌哒”的一项是()
A.他避见不喜欢的来访者,却又高歌弹唱,使得那人听到。 |
B.孔子周游列国.被闲陈蔡边境,断粮数天,照旧读书弦乐。 |
C.他奔忙于春秋时代那个贵族时代的黄昏中,牺惶无奈。 |
D.他的言行,与当下的80后90后,也并无多大的沟壑。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一个俯身、颔首,絮絮叨叨的热衷道德教训的圣人,他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解决人类甜临的难题。 |
B.孔子具有普通人的习性,比如,生活中他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每一餐必定使孔太太伤透了脑筋。 |
C.孔子的智慧可以在《论语》中读出,他往往善于借助谈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来关注 “人”的问题。 |
D.孔子的形象会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中。当下读孔子是为碰到的难题寻求出路,也是对自我的关注。 |
简要概括作者笔下孔子形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村
龙应台
①香港仔是“我村”。“我村”的意思就是,在这一个小村里,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务办完。
②早上10点,先去银行。知道提款机在哪个角落,而且算得出要等多久。两三个月一次,你进到银行里面去和专门照顾你的财务经理人谈话。坐在一个玻璃方块内,他把你的财务报表摊开。他知道你什么都不懂,所以用很吃力的国语认真地对你解释什么是什么。有一天,他突然看着你说,“我走了,你怎么办?”好像一个情人要去当兵了,担心女朋友不会煮饭。原来他要跳槽去了。
③11点,到二楼美容院去洗头。长着一双凤眼的老板娘一看到你,马上把靠窗的那张椅子上的报纸拿开,她知道那是你的椅子。她也知道你的广东话很差,所以不和你聊天,但是她知道你若是剪发要剪什么发型,若是染发用的是什么植物染料;在你开口以前,她已经把咖啡端过来了。
④12点,你跨过两条横街,到了邮局,很小很小的一间邮局。你买了二十张邮票,寄出四封信。邮务员说,“二十文。”“二十块”说“二十文”,总让你觉得好像活在清朝,但是还没完,他的下一句是,“你有碎银吗?”没有,你没有“碎银”,因此他只好打开抽屉,设法把你的五百大钞找开,反倒给了你一堆“碎银”。
⑤带着活在清朝的感觉走出邮局,你走向广场,那儿有家屈臣氏,可以买些感冒喉片糖浆。你准备越过一个十字路口,不能不看见十字路口那个小庙,不到一个人高,一公尺宽,矮墩墩地守在交通忙乱的路口。蹲下来才看得见小庙里头端坐着六个披金戴银的神像,香火缭绕不绝。出租车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挤来挤去,庙口的信徒拈香跪拜,一脸虔敬,就在那川流不息的人潮车阵里。矮墩墩的庙却有个气势万里吞云的名字:大海王庙。庙的对联写着:“大德如山高,王恩似海深”。信徒深深拜倒。
⑥广场,像一个深谷的底盘,因为四周被高楼密密层层包围。高楼里每一户的面积一定是局促不堪的,但是没有关系,公共的大客厅就在这广场上。你看过鸽子群聚吗?香港仔的广场,停了满满的人,几百个老人家,肩并肩坐在一起,像胖胖的鸽子靠在一起取暖。他们不见得彼此认识,很多人就坐在那儿,静默好几个钟头,但是他总算是坐在人群中,看出去满满是人,而且都是和自己一样白发苍苍、体态蹒跚的人。在这里,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彷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扶手。
⑦最后一站,是菜市场。先到最里边的裁缝那里,请她修短牛仔裤的裤脚。二十分钟后去取。然后到了肉铺,身上的围裙沾满血汁肉屑的老板看见你便笑了一下,你是他练习国语的对象。第一次来,你说,要“蹄膀”,他看你一眼,说,“台湾来的?”
⑧ “怎么知道?”
⑨他有点得意:“大陆来的,说肘子。广东人说猪手。只有台湾人说蹄膀。”
⑩嗄?真有观察力,你想,然后问他:“怎么说猪手?你们认为那是他的‘手’啊?你们认为猪和人一样有两只手,两只脚,而不是四只脚啊?”
⑾他挑了一只“猪手”,然后用一管蓝火,快速喷烧掉猪皮上的毛,发出滋滋的声音,微微的焦味。
⑿花铺的女老板不在,一个脑后梳着发髻的阿婆看着店。水桶边有一堆水仙球根,每一团球根都很大,包蓄着很多根。“一球二十五文,”阿婆说。我挑了四个,阿婆却又要我放下,咕噜咕噜说了一大串,听不懂;对面卖活鸡的阿婆过来帮忙翻译,用听起来简直就是广东话的国语说,“阿婆说,她不太有把握你这四个是不是最好的根,所以她想到对街去把老板找回来,要老板挑最好的给你。”
⒀阿婆老态龙钟地走了,剩下我守着这花铺。对面鸡笼子里的鸡,不停闪动翅膀,时不时还“喔喔喔”啼叫,用最庄严、最专业的声音宣告晨光来临,像童话世界里的声音,但是一个客人指了它一下,阿婆提起它的脚,一刀下去,它就蔫了。文章以“我村”为题,请写出其含义。
分析文中加点短语“一堆‘碎银’”、“停了满满的人”的妙处。
赏析第⑥段划线句。
文章的叙述人称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节,请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新视界: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
“乾隆皇帝上朝之前,掏出手机拨了几个电话”“一条眼镜蛇拖着公共汽车经过十字路口”——读到这些陈述的时候,多数人的常识无法认同。诚然,从科学研究报告、社会调查问卷到商品广告,内容真实是共同遵从的基本规约。迄今为止,只有文学获得特许,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或者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约定。文学拥有何种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可以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
文学的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庸常的生活波澜不惊,虚构让人们从陈陈相因的琐碎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
生动、传奇,我相信这就是文学虚构的开始。鲁迅曾经解释过他如何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鲁迅打趣地说,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相对于日常所见的各色人等,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其性格特征的强烈程度往往超过了通常的平均值。另一些作家或许热衷于虚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情节,由于这些强烈的性格,作家虚构的戏剧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大多数纪实的素材无法制造如此完整的美学效果。始于生动、传奇,继而悲欢交加,终于某种形而上的沉思,这常常是虚构为文学完成的三部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不论是小说、戏剧之中的理想人物还是诗词之中的良辰美景,作家、诗人的虚构无不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从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模式、才子佳人或者灰姑娘加白马王子模式到新近网络文学中时髦的“穿越”“玄幻”小说,虚构的意义几乎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欲望带动的虚构是许多通俗性娱乐作品的内在构成。但是,深刻的文学虚构必须拥有娱乐之外的丰富涵义。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文学要遵循规律和细节“真实”,要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换言之,文学不能因虚构而破坏了“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科幻”文学诸如《黑客帝国》《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它的虚构效果令人吃惊。读者对于它们的兴趣之所以超过各种单纯的科学研究假说,人间气息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既孕育了虚构,又制约了虚构。文学之所以可能拯救虚构,恰恰因为出现了更为深刻的真实认知。
(摘自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文学的虚构”的阐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有文学才特许虚构,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抑或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约定。 |
B.作家在小说、戏剧中所虚构的理想人物或者诗词歌赋中所展现的良辰美景,都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 |
C.文学的虚构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如一个卑微的小职员可以想象自己“穿越”至唐朝,变身公主。 |
D.文学的虚构可以上天入地,无拘无束,但它不能破坏“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虚构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虚构一段趣味横生的遭遇,虚构一片清风徐来或暗香浮动的诗意,如此等等。 |
B.文学的虚构能让人从琐碎的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这也是人们愿意暂时放下周边的种种现实事务投入文学阅读的一个原因。 |
C.文学虚构的性格特征,其强烈程度往往超过通常的平均值,虚构的戏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获得了完整的美学效果。 |
D.那些遨游在天堂、地狱或者第N度空间秘境的文学想象,完全挣脱了常识的限制而开始了任意的飞翔,是违背常识的文学虚构。 |
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文学的虚构具有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掷铁饼者①
美国理查德·塞尔泽②
从542房间外的过道望过去,病床上的那个老人皮肤黝黑。蓝蓝的眼睛和短短的白发让他显出一副精力充沛、体质强健的样子。但是我心里明白,他的皮肤不是晒成褐色的,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深入体肤的可恨死寂和衰朽的表征。蓝色的眼睛冷若冰霜,仿佛一间大雪冰封的小棚屋的窗户,朝屋里打量着。这个人双目失明,而且没了双腿——右腿从大腿中间以下尽失,左腿从膝盖稍下部全无,他那副样子活像一个盆景,根部和枝干按照参天大树的模样修剪,但个头儿却很矮小。
靠着枕头的支撑,他用双手托住自己右腿的上部。偶尔,他会摇摇头,这似乎表明他承受的痛苦是多么剧烈。但是从头到尾,他没有发出半点声响。难道他又瞎又哑吗?
他所在的房间没有任何个人物品——什么祝福早日康复的卡片啦,存放食物的私人小贮藏柜啦,当日送来的鲜花啦,室内拖鞋啦,所有那些病房里常见的小玩意儿,统统没有。只有一张病床,一把椅子,一个床头柜,还有一个带轮子的托盘,可以沿着他大腿前部推过去,用来传送食物。
“几点了?”他问。
“三点。”
“上午还是下午?”
“下午。”
他沉默不语。别的他一概不想知道。
“你还好吗?”我说。
“是谁啊?”他问。
“是医生。你感觉如何?”
他没有立即作答。
“感觉?”他反问。
“我希望你感觉好些。”我说。
我按了床边的按钮。
“给你放倒了。”我说。
“嗯,倒了。”他说。
老人的身子笨拙地向后倒在床上。由于缺少腿脚重量的压力,他的残肢在空中扬起,形状凸显。我把残肢上的绷带解开,接着开始用剪刀和镊子把黑色的血痂和没了生气的死肉剪掉。一小片白色的骨头松动了,我把它挑出来扔掉。我用消毒剂擦洗伤口,然后重新敷裹残肢。自始至终,他都一言未发。在那无法眨动的眼睑后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在回忆自己还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的某段时光吗?他梦想着自己双脚都还健在?梦想他的身体还没变成腐烂的木头的日子?
他躺在那里,结结实实、了无生气,可尽管如此,他始终令人肃然起敬,仿佛一个水手,正跨立在倾斜的甲板上。
“你还有其它要我做的吗?”我问道。
他许久都一声不响。
“有,”他最后开腔说道,言语中毫无任何嘲讽之意。“你可以带一双鞋给我。”
护士长正在走廊里等我。
“我们得想办法克制他,”她说,“他每天早晨都会点一份煎蛋做早点,可是,他不是把鸡蛋吃掉,而是拿盘子往墙壁上摔。”
“摔盘子?”
“糟透了。他就是那副德行。难怪他的家人不来探访。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受不了他了。”
她在指望我采取行动。
“怎么办?”
“看吧。”我说。
第二天早晨厨房给他送早点时,我正等候在走廊里。我注视着助理护士把托盘放在床头几上,沿着他的大腿前部推了过去。她摁下按钮把床头抬高,之后就走开了。
老人伸出手及时抓住了托盘的边缘,接着又找到盖在餐盘上的圆盖子。他揭开盖子放在床头柜上,用手指在盘子里来回摸弄,直到搜寻出鸡蛋为止。他用双手拿起盘子,放在右手手掌上,继而托着盘子的正中央,并让它保持平衡。他轻轻地把盘子举起又放下,寻找感觉。突然,他的右臂全力向后缩回。
盘子砸在他床脚处的墙壁上摔碎了,煎蛋掉落在地上发出轻微微、湿漉漉的声音。
随后他开怀大笑。那是你从来不曾听到过的声音,是日光下从未有过的。那笑声可以治愈癌症。
外面的走廊里,护士长皱起了眉头。
“他还发笑,是吧?”
她在自己的写字夹板上记下一些东西。
又一位助理护士来了,拿着另一个早餐托盘,放在床头柜上,那个地方他够不着。她抬眼看看我,摇摇头,随后开腔说话。我看得出来她是要我帮忙。
“我得喂你吃。”她对老人说。
“哦,不,你不用。”老人回答道。
“噢,我必须要,”助理说,“谁让你刚才那样折腾。护士长这么交待的。”
“把我的鞋子给我。”老人说。
“这是燕麦粥,”助理说。“张嘴。”她的勺子接触到他的下嘴唇。
“我要的是煎鸡蛋。”老人反驳。
“对的。”助理说道。
我走上前去。
“有什么我能做的吗?”我说。
“你是谁?”那人问。
当天傍晚,我再次到那间病房巡视。护士长向我汇报说,542房间的病人病故了。她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她说。没,没有听见什么声响。什么也没有。真是幸事,她说。
我走进他的房间,仿佛一个密探在寻找秘密。他仍然躺在床上,面容放松、严肃、有尊严。过了一会儿,我转身离去。我的目光扫过床脚的墙壁,看到了那处反复清洗过的地方,那块墙壁看上去异常干净,异常洁白。(有删节)
注释:①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青铜作品,该雕像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运动员娴熟、优美的投掷姿态,演绎出人体美与运动美完美结合的美学效果。②理查德·塞尔泽:耶鲁大学著名教授,美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医生,当代知名作家。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
B.小说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医生的言行,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对医生的表扬。 |
C.护士长觉得“老人”很讨厌,不喜欢他,并在他死后感到十分庆幸,折射出医院对病人的冷淡和漠视。 |
D.小说中的病人、医生,甚至护士、护士长,都没有名姓,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增加小说的悬念。 |
E、小说结尾部分老人的死有点突然,可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是为了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对小说中老人摔盘子这个情节,作者描绘得极为细致,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小说的主人公“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曲折,但全篇笼罩着沉默、压抑的气氛,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描写,谈谈你对医患之间存在的“沉默”的理解与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