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伪听之伪:虚伪 |
B.此特一力士之事耳特:只,不过 |
C.高帝豫具武士豫:预先 |
D.上具告之具:都,全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帝以忿怒故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B.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而陛下因禽之因击沛公于坐 |
D.人之上书言信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译文:
(2)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译文:
陈平善于出谋划策,请简要概括如何体现的?
答: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孔 子 曰 生 而 知 之 者 上 也 学 而 知 之 者 次 也 困 而 学 之 又 其 次 也困 而 不 学 民 斯 为 下 矣。(《论语·季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是:这样 |
B.大怒,自驰如频阳如:像、似 |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谢:道歉 |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竟:竟然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
C.王翦把六十万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少游,钜鹿人也。早以吏干知名,历职至朔方水陆转运副使。肃宗幸灵武,杜鸿渐等奉迎,留少游知留后,备宫室扫除之事。少游以肃宗远离宫阙,初至边藩,故丰供具以悦之。将至灵武,少游整骑卒千余,干戈耀日,于灵武南界鸣沙县奉迎,备威仪振旅而入。肃宗至灵武,殿宇御幄,皆象宫闱,诸王、公主各设本院,饮食进御,穷其水陆。肃宗曰:“我至此本欲成大事,安用此为!”命有司稍去之。
累迁卫尉卿。乾元二年十月,议率朝臣马以助军,少游与汉中郡王瑀沮其议,上知之,贬渠州长史。后为京兆尹,请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敕从之。迁刑部侍耶。
大历二年四月,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四年六月,封赵国公。贾明观者,本万年县捕贼小胥,事刘希暹,恃鱼朝恩之势,恣行凶忍,毒甚豺虺。朝恩、希暹既诛,元载当权,纳明观奸谋,容之,特令江西效力。明观未出城百姓万众聚于城外皆怀砖石候之期投击以快意载闻之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由是获免。
在洪州二年,少游为观察使,承元载意苟容之。及路嗣恭代少游,到州,即日杖杀,识者以是减魏之名,多路之政。大历六年三月己未卒于官,赠太师。
少游居职,缘饰成务,有规检,善任人,果于集事。前后四领京尹,虽无鹤赫之名,而龊龊廉谨,有足称者。《旧唐书·魏少游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丰供具以悦之丰:使……丰富 |
B.安用此为安:哪里 |
C.迁刑部侍郎迁:升官 |
D.多路之政多:增加 |
下列各组句子在括号里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宗)将至灵武,少游整骑卒千余。 |
B.朝恩、希暹既诛(豺虺) |
C.到州,即日杖杀(贾明观) |
D.而(为人)龊龊廉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少游为迎驾,曾在灵武南界鸣沙县用盛大的仪式来迎接,被肃宗批评并被去除了官职。 |
B.在京兆尹任职期间,魏少游提议一定品级的官员及其亲属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职位,得到批准。 |
C.魏少游在洪州任观察使期间,庇护了权臣元载的党羽贾明观,他在洪州的名声最终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
D.魏少游于大历六年三月己未死在官任上,被朝廷追赠为太师,他前后曾经四次做过京兆尹的官。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
明观未出城百姓万众聚于城外皆怀砖石候之期投击以快意载闻之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由是获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穷回溪穷:穷尽 |
B.望西山,始指异之异:使……奇特 |
C.箕踞而遨箕: 像簸箕一样 |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知日之入。
A.属予作文以记之 | B.扣舷而歌之 |
C.岂他人之过哉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 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 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体,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好:美丽。 |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媚:讨好。 |
C.不能无怨望望:盼望。 |
D.赐粟五万石,爵执硅赐:赏赐。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已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期,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硅,哪里只是赐百金剑?”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句子和及课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2)不诛且为楚忧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赫传
汪琬
张赫,濠州人。江淮大乱,尝团结义兵,以捍乡里。嘉山缪把头每遣人招之,卒谢不往。闻太祖起,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从渡江,以功擢常春翼元帅,守御常州。寻从击陈友谅于鄱阳湖,又从攻武昌。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赫军阊门。士诚屡出兵突战,屡挫其锋。吴平,赐彩段表里。又从克庆元,并下温、台。
洪武元年,擢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复明署都指挥使司事。是时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悉苦之。帝数遣使谕日本国王,诏书谓:“能臣,则当奉表来庭;不能臣,亦当领兵自固,永安境土。如必欲为寇,将克期命舟师往剿灭其国。”继又数绝日本贡使,然不得倭人要领。赫在海上久,所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其弓刀诸器械无算。帝伟赫功,遂命掌都指挥印。寻调兴化卫,召还,擢大都督府佥事。
会远东漕运方艰,军食后期,帝以为虑。以赫久于海上,习 知海道曲折,因命赫督海运事。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券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
同时有朱寿者,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督运功,封舳舻侯,皆与赫同。二十三年,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后三年,寿坐蓝玉党死。(选自《汪琬全集笺校》,有删节)
[注]①世券:即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功擢常春翼元帅擢:提升官职 |
B.禽其魁十八人禽:通“擒”,捉 |
C.习 知海道曲折习:学习 |
D.寿坐蓝玉党死坐:因……犯罪 |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团结义兵,以捍乡里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B.亲率士卒与战然后知是山之特点,不与培塿为类 |
C.以赫久于海上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久之,封航海侯望西山,始指异之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2) 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
(3) 会远东漕运方艰,军食后期,帝以为虑。从文中看,张赫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