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陈亮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①,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②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惟:想,认为 |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沈:通“沉”,沉着 |
C.听其废置听:使……听从 |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启:开导 |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宋初大臣之为词者: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并有声艺林。然数公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独 文 忠 与 元 献 学 之 既 至 为 之 亦 勤 翔 双 鹄 于 交 衢 驭 二 龙 于 天 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 处)(3 分)
文中的“元献”和“文忠”分别是指和。
文中的“疏隽”和“深婉” 在宋词的风格流派中,分别是指和。
文中的“文忠”和“元献”二人在词学成就上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大义感人
洪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浃:浸透 |
B.帅将士朝之帅:带领 |
C.朋友失意,尚可谢谢:道歉 |
D.庭凑拔刃弦弓以逆逆:反叛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竟以复国微以自文于君亲 |
B.为父兄除害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C.贼围张巡于雍丘若亡郑有益于君 |
D.召入谕之曰虽董之以严刑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2) 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云字行祖,甘陵人也。性好学,善阴阳。初举孝廉,再迁白马令。
桓帝延熹二年,诛大将军梁冀,而中常侍单超等五人皆以诛冀功并封列侯,专权选举。又立掖庭民女亳氏为皇后,数月间,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
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1]曰:“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比年灾异,可谓多矣,皇天之戒,可谓至矣。班功行赏,宜应其实。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扼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孔子曰:‘帝者,谛也。’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尺一拜用不经御省。[2]是帝欲不谛乎?”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云,诏尚书都护剑戟送黄门北寺狱,使中常侍管霸与御史廷尉杂考之。
时弘农五官掾杜众伤云以忠谏获罪,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帝愈怒,遂并下廷尉。
大鸿胪陈蕃上疏救云曰:“李云所言,虽不识禁忌,干上逆旨,其意归于忠国而已。昔高祖忍周昌不讳之谏,成帝赦朱云腰领之诛。今日杀云,臣恐剖心之讥[3],复议于世矣。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太常杨秉﹑洛阳市长沐茂﹑郎中上官资并上疏请云。帝恚甚,有司奏以为大不敬。诏切责蕃﹑秉,免归田里;茂﹑资贬秩二等。时帝在濯龙池,管霸奏云等事。霸诡言曰:“李云野泽愚儒,杜众郡中小吏,出于狂戆,不足加罪。”帝谓霸曰:“帝欲不谛,是何等语,而常侍欲原之邪?”顾使小黄门可其奏,云﹑众皆死狱中。
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
论曰:礼有五谏,讽为上。李云草茅之生,不识失身之义,遂乃露布帝者,班檄三公,至于诛死而不顾,斯岂古之狂也!夫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故说者识其难焉。
《<后汉书>卷五十七》
【注释】[1]露布:文书不封口。移副三府:抄录了副本,移送三府。三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2]尺一拜用不经御省:不经皇帝过目就颁布诏书。[3]剖心之讥:纣王因比干剖心之事而遭受非议。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帝语不谛谛:细察,详审 |
B.使中常侍管霸与御史廷尉杂考之考:考察 |
C.而常侍欲原之邪?原:宽恕 |
D.礼有五谏,讽为上讽:讽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云面对频发的灾难,他担忧朝廷的安危,于是直言上书。 |
B.李云认为现在官位错乱,奸佞小人靠谄媚做官,公开进行货物买卖。 |
C.李云获罪后,很多人主动为他请命,皇帝因感动于众人的诚心,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
D.后世的评论者,非常欣赏李云的行为,认为李云的直谏是五谏中的最高境界。 |
请用两个短语概括李云的主要性格特征。(共不超过10个字)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闻之,得无见非?
(2)虽不识禁忌,干上逆旨,其意归于忠国而已。
(3)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
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和香菱的
判词进行分析说明。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