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材料三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回答:
(1)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2)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俄国是否有类似的历史情景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出售免罪符布鲁诺受火刑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罗马天主教会鼓吹: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加尔文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⑴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
(3)材料三、四在研究王安石变法上,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500斗级 |
年收入500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
骑士级 |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担任骑兵的公民。年收入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双牛级 |
有两头耕牛,可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年收入200~300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雇工级 |
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的诗歌体现出其怎样的政治理念?
(2)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分) 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1分)这一措施反映出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其中哪一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在回忆录
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圆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图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谊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3分)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4分)
(4)请列举二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 位 |
基本职权 |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