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美]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决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是可以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犯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井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拉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折,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宜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也不需要让总部采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本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非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地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怎么理解第三段中“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这句话?
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你最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朗树
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朗树就属此类。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朗树多枝条,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捉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洗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得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生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厕身其中。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个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救命树。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某年某月某日立。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进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涵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
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我不清楚。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一期,有删节)
文章的第三段在中有什么作用?
“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莓手机为何遭封杀
马晓伟
所谓黑莓手机(Blackberry),是指由加拿大Reserach In Motion,简称RIM公司推出的一种无线手持邮件解决终端设备。
黑莓手机因其外观使用了标准的QWERTY英文键盘,看起来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所以得名“黑莓”;同时,该设备在后期的产品中,也加入了手机的功能,所以国内普遍称之为“黑莓手机”。
众所周知,黑莓手机是当今世上最时髦的通讯工具之一。就火热程度而言,与苹果iphone不分上下。
黑莓之所以如此广受追捧,在于其卓越的通讯加密功能。作为全球安全系数最高的一款手机,黑莓在智能手机领域,无出其右者。黑莓制造商——加拿大RIM公司,使用内部加密的网络系统,将数据发送至海外服务器,从而完成即时消息传送、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等服务。这种独特的通信原理,是黑莓与其它手机最大的区别所在。
由此,信息加密技术是黑莓唯吾独有的亮点,也是它最大的卖点。在商界和政坛,它拥有无数忠实用户。在众多国际经济论坛上,来自全球的智慧精英汇聚一堂,他们几乎都是人手一台黑莓。更值一提的是,黑莓还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掌心里的宠儿。
但在2010年下半年,却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沙特、阿联酋、黎巴嫩等国政府下了一道封杀令:严禁国人使用黑莓手机,违者将被处以罚款甚至监禁。紧接着,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也宣布了类似公告。一时间,黑莓被卷入了一场“封杀门”。
一部引领风骚、融合世界顶尖科技的手机,为何惨遭封杀?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对此,RIM公司CEO吉姆·巴尔西耶也百思不得其解。他急得团团转,“莫非是公关基础没打好?抑或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团?还是……”一连串的疑问纠结在他的心头。
为了弄清真相,巴尔西耶不惜重金,派人打通黎巴嫩等国安全部。两天后,终于搞清了个中缘由。原来,由于黑莓手机信息传输的高度保密性,导致政府无法监控用户的行为,从而构成了潜在的国家安全隐忧。从不少破获的国家安全案件可知,黑莓是许多国际间谍、恐怖组织的必备工具,如2008年发生的孟买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就是利用黑莓手机策划了此次行动。有鉴于此,各国政府果断下令封杀黑莓手机。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明白原委后,巴尔西耶忿忿不平地怨道:“沉睡的上帝啊,难道优秀也是一种错?”对于这个问题,无需任何辩言,现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巴尔西耶不得不低下了头,思考下一步的应对策略…… “封杀门”事件着实给了RIM公司重重一击,直至目前,其仍苦陷于此,不得自拔。
(选自《读者》2011.9期有改动)
下列关于“黑莓手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黑莓手机是当今最时髦、最火热、最先进的一款智能手机。
B.黑莓手机有着卓越的通讯加密功能,它是全球最安全的手机。
C.黑莓手机有一套独特的通信原理,它使用内部加密网络系统,将数据发送至海外服务器,从而完成消息传送、电子邮件等服务。
D.因为它有独特的信息加密技术,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它的粉丝。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不管是黑莓手机,还是苹果的iphone,因其卓越的性能受到了人们的热捧。
B.一向以绝佳的保密安全性而著称的黑莓手机,这次恰恰因为国家安全问题面临多国政府的拒用和封杀。
C.沙特、阿联酋、黎巴嫩等国政府封杀黑莓手机,是由于他们国家的恐怖组织利用黑莓手机实施了恐怖活动。
D.黑莓手机实际上是一种无线手持邮件解决终端设备,因后来加入了手机功能,故称为“手机”。

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黑莓手机遭遇封杀,由此可见保密性过于良好的手机将逐步退出市场,无人敢问津。
B.从黑莓手机的遭遇中,我们认识到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商业利益。
C.黑莓手机因其潜在的国家安全隐患,注定这款手机只能成为个别领导人使用的产品,它无法走近大众消费。
D.黑莓手机要想走出困境,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其先进技术帮助各国政府监控用户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予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庄子>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心得”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心得”,强调“文而化之”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是于丹对“文而不化”的“文化人”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8分)
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6分)
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与诺贝尔奖
罗广林
曾经有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推到了鲁迅面前,但是鲁迅认为这于他是极不合适的。有人把他的辞避看作伟大的谦虚,这只是中国式的迂腐之见。好在鲁迅自己是公正而且清醒的。
现代化已经成了几乎一切民族的文化目标,而且成了除中国以外其他几乎一切民族的价值标准。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把鲁迅放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不难看出,鲁迅没有为现代化文化提供任何文化建树。无论是他的医术,还是他的文学观念;无论是他的人道思想,摩罗精神,人和非人的意识,还是他的进化论,阶级观,乃至于他的发式,他的西装,他的见了友人握握手的习俗,全都是从西方来的。他区别于其他中国思想家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精神是完全现代化的即西化的。可是,这些东西在西方是什么呢?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渗透到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内化到了每一个大人小孩头脑中的内在素质,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从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灵中培育生长起来的果实。鲁迅只是虚心地学习了那一切,而且视若珍宝,用来对中国文化作最有力的批判。在世界思想史上,他无法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运用者操作者。而且他刚领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运用和操作,无暇去做更具体更学科化的研究。站在这样的文化水准上,又身处连运用者操作者都寥寥无几的社会之中,要他拿出堪与西方大师相媲美的文学成绩,是不现实的。这里就不说鲁迅的具体作品吧,说多了会触伤自称是鲁迅的捍卫者的人们的感情,也许还会触伤民族自尊心,据说这种自尊心是很高尚的。
要说思想的犀利猛鸷,《坟》可以作证;要说观察的深刻,《呐喊》、《彷徨》可以作证;要说表现力,《野草》可以作证;要说文体的智慧,全部杂文可以作证。而他的整个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苦难的丰富感悟和深广同情。他的战斗的一生,更证明着他是个十分坚强十分彻底的人。也就是说,就个人素质而言,他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
中国人总是用裹脚布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当西方人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化高度艰苦跋涉时,我们却盘脚坐在圆明园的废墟上,看着他们努力扭动的屁股发出下流的嘲笑。鲁迅先生是个真诚的人,他以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向善之心,向西方人的队伍急追而去。当他气喘吁吁赶到那个队伍中时,他的第一发现就是自己是个侏儒。在他所尊敬的卢梭们达尔文们马克思们托尔斯泰们面前,他的确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和自惭形秽的侏儒。历史竟然以这样叫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来回报鲁迅的艰辛努力。一次又一次,永远是这样。直到我们这一代,还只能是这样。
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人格成为崇高的人,而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我这里不光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指该民族正在运动着的现实的文化实践(卢梭正是通过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走向世界的)。作为自由意志的鲁迅,是人类史上屈指可数的最光辉的形象之一,他可以毫无愧色地步入卢梭、拜伦、托尔斯泰、尼采们的队列。可是他们走近人类文明的贡坛时,只有鲁迅两手空空,好像一个误入祝寿宴席的穷人,忏悔般地自言自语: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有。当他的同胞捧来几本旧书向他打手势时,他终于无限羞愧地流出了眼泪。我也像鲁迅一样流着眼泪,因为我与他一样清楚,作为文化人,他只是一个向中国人传播火种的转运者或日翻译者。中国秦汉以后,每一个文化人都是注释家。近代以来,国粹派仍在摇头晃脑地忙于注释,反传统的人们则都成了翻译家。与别人不同的是,鲁迅在这种比创造更为艰难的翻译中,把自己磨砺成了一个无从翻译的灵魂。西方人永远不会懂得鲁迅,甚至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只需尊崇原作者即创造者。如果要他们把鲁迅迎到卢梭纪念馆或诺贝尔纪念馆中奉为神明,当然不合适。中国人一直怀着这种奢望,久久不肯破灭,只能说明中国人连翻译家的东西都还远远没有读懂,也就是对于自身还完全无知。现在更有许多人叫嚷着责怪诺贝尔的同胞将我们遗忘了,不惜操起为中国人所不习惯的签名活动,举荐东方巨人,甚至恨不得从长城上拆下几块破砖,去换个诺贝尔
桂冠,来为这个文明古国装点门面。这除了无知以外,还多了一点无耻。我还为他们羞耻呢。
不知羞耻的人们啊,我们来反思一下吧。在这个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除了被迫贡献了许多白银和死尸以外,其他还贡献过什么呢?鲁迅的贫乏乃是他的民族的贫乏。
对于一个巨人来说,诺贝尔奖能算什么,得上一百回,也不过分。可是,鲁迅在经过了比西方任何文化巨人都艰苦一百倍的奋斗,站到了一个巨大民族的制高点上以后,当他面对这么一项虽然高贵却又平常的文学荣誉时,他竟然只能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轻轻地说:我不配。
这是多么残酷的清醒。
第三段末尾说,鲁迅“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这句话怎么理解?(6分)
第四段开头说,“中国人总是用裹脚步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这句话怎样理解?(6分)
第五段说,“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这里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主要指什么?(5分)
就全文看,作者认为鲁迅无由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哪几方面的原因?(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