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请结合文章事例,分析美工郑若奎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文章的最后“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揭示了郑潘二人的感情,你觉得意外吗?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结尾设计的理解。
谈谈你对题目“永远的门”的理解。
对于郑、潘二人感情,小院的人们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从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来看,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科学家筛选培育出了能与特定半导体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在此基础上可望用缩氨酸分子及蛋白质分子选择、运送蚋米级的半导体晶体。并按需要组装成微型电子元件,用于制造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电子设备。
目前制造微型电子元件的方法一般是从大块的半导体材料上切割下所需的原料,然后在上面刘蚀出电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安杰拉·贝尔彻等人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新研究成果使制造更复杂、更精密的电子元件成为可能.
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半导体纳米晶体是一种分子团,仅有几蚋米大小.比目前微电路中使用的晶体管小得多。一块纳米晶体能够充当一个开关或一个存储单元,将它们组合起来就能制造出电子元件.但纳米晶体比细茼还小。如何对它们进行挑选、传送和拼装等操作呢?在生命中,有时候一个细胞会发送出一个小型分子团,蛋白质则像“交通工具”一样将其运送到另一个细胞。科学家想,如果给半导体装备能够选择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就可能用这一原理对半导体纳来晶体进行操作。
贝尔彻等人通过化学反应随机产生了约10亿种不同的缩氨酸分子,从中筛选出了那些能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的分子。然后对这些分子进行结构改造,使其与半导体的亲和力更强。经过5轮筛选和培育。他们已经获得能与镓砷半导体紧密结合而不与硅等其他材料结合的缩氨酸分子。
理论上,将这种缩氨酸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就能从半导体材料“仓库”中挑选出镓砷纳米晶体,运送到“建筑工地”,添加在未完成的“建筑物”上。如果进一步筛选出与其他半导体材料或掺杂剂结合的缩氨酸分子.就能组成一支完整的“施工队”,从事微电子元件的组装工作。不过专家表示.这一技术离实用化尚有相当长的距离。对第三段中的“这一原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比细菌还小的纳米晶体进行挑选、传递和拼装等操作。 |
B.在生命中有时候一个细胞能发送出一个小型的分子团。 |
C.在生命中蛋白质能将一个细胞发送出的分子团运送到另一个细胞。 |
D.给半导体装备上能够选择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分子。 |
对第五段中加点的概念,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仓库”指存放半导体镓砷纳米晶体的位置。 |
B.“建筑工地”指制造半导体微型电子元件的地方。 |
C.“建筑物”指正在组装的微型电子元件。 |
D.“施工队”指具有一定结合力的众多的缩氨酸分子。 |
下面是对缩氨酸分子功能的解释.其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缩氨酸分子并不具有单独运送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功能。 |
B.几乎所有的缩氨酸分子都可以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结合。 |
C.缩氨酸分子与镓砷等半导体材料皆是构成纳米微型电子元件的材料。 |
D.缩氨酸分子只能靠人工合成才能得到.并且其分子的结构和属性也可以进行人 |
工改造。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科学家成功地使用缩氨酸分子及蛋白质分子制造成了目前最先进的微型 电子元件。 |
B.目前科学家已掌握了制造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技术,这为制造微型电子元件创造 了条件。 |
C.目前科学家们筛选、培育出了能与镓砷硅等半导体纳米晶体结合的缩氨酸分 子。 |
D.对半导体纳米晶体这种分子团进行结构改造后.其与半导体的亲和力将更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众所周知,蜥蜴俗称自然界中的“变色龙”。但是地处圣地亚哥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热带比目鱼才是大自然真正的隐形高手。
这种鱼能在8秒钟之内把自身的颜色混同于任何一种周围环境。据科学家拉玛康德莱姆称。这是所发现的变色最快的比目鱼。拉玛康德莱姆在各种环境下对这种鱼进行了实验.结果令人惊讶。
比如.当他把这种鱼从海底泥沙中移到黑白相间的花格板上或圆点图案中时,比目鱼便迅速地“穿起”方块或圆点的“外套”。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这种鱼在第一次试验中“识别”了某种图案.在第二次试验中它便能够在2秒钟之内复制出这种图案。这一特性为比目鱼在热带环境中生存提供了迅速的隐蔽条件。
拉玛康德莱姆认为这种比目鱼善变的秘密在于它的大脑和皮肤。首先,它的大脑细胞接受来自眼睛的视觉信息。识别出环境中的图形和颜色。然后这些细胞再向皮肤中的色素细胞发出信号。
比曰鱼的皮肤上覆盖着色素细胞。它们能够用至少六种不同形状的条纹复制图案。这些条纹包括圆点、圆圈和h图形等。这样,通过控制条纹的明与暗,比目鱼的大脑就能够在皮肤上进行“数学绘图”。把下列判断分成四组.是热带比目鱼大脑特点的一组是 ( )
①接受来自眼睛的视觉信息②识别出环境中的图形和颜色③向皮肤中的色素
细胞发出信号④用条纹复制图案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就伪装的能力而言.蜥蜴远远不如比目鱼。 |
B.只有一种比目鱼能变色。 |
C.热带比目鱼是一切动物中变色最快的一种。 |
D.拉玛康德莱姆所做的实验中。有的侧重测量热带比目鱼复制图案的速度。有的 |
侧重测试复制图案的条纹。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热带比目鱼所复制的图案,或由圆点组成,或由圆圈组成,或由h图形组成,或 由其他条纹组成.有多少种条纹就有多少种图案。 |
B.热带比目鱼所复制的图案.由包括圆点、圆圈和h图形等条纹组成。 |
C.热带比目鱼所复制的图案同任何周围环境一样. |
D.只要有不同的条纹,热带比目鱼就能复制图案。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只需8秒钟左右热带比目鱼便可通过自身颜色的改变,把自己隐蔽起来。 |
B.热带比目鱼第二次接触类似环境,不到两秒钟就可以将自己隐蔽起来。 |
C.热带比目鱼被置于黑白相间的花格板上或圆点组成的图案中时.能迅速地改变 自身颜色。 |
D.在热带环境或其它环境中,比目鱼都能迅速地隐蔽自己。这为其更好地生存提 |
供了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五亿三千万年前的一天。一股意外涌来的泥沙把滇中海城浅海区中大量的动物埋在下面。由于迅速地与外界隔绝.致使大量包括软体动物在内的生物没有庸烂.在泥沙中完好的保存下来。这些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泥沙中经过几亿年而最终成为化石。随着地壳的运动.这座难得的古生物宝库被抬升到云南澄江帽天山。
澄江化石群异常珍贵。一般情况下.寒武纪的许多元脊椎动物若无特殊的埋葬条件,不会变成化石。而在澄江它们不仅成为化石,而且还保存得非常完好。澄江化石的完整性解开了一些长久令人费解的“化石谜”。例如早在i00年前发现的奇虾的“脚”化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而奇虾的“嘴巴”化石则被认为是水母。而且荒唐地被单独“立户”取了名称。澄江奇虾化石的发现纠正了把奇虾的肢体当物种的“历史错案”。
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寒武纪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四亿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和1949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时间间隔有一亿一千万年,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澄江动物化石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闻.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使一些在其他地区“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澄江“最终成为化石”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 ( )
A.这些动物在澄江地区埋藏于泥沙中的时间长——五亿三千万年。 |
B.这些动物在被泥沙埋藏的瞬间与外界迅速隔绝。 |
C.这些动物原来生活在海域的浅海区中。容易被泥沙埋藏。 |
D.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没有腐烂的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而被抬升。 |
联系澄江奇虾化石的特点,分析造成奇虾化石“历史错案”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百多年前发现奇虾化石时.古生物化石研究技术不够先进。难以认清其实质。 |
B.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的形态与某些物种形态极其相似。科学家们以貌定 论。 |
C.一百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都是奇虾的局部而非整体.难以从整体判定。 |
D.长期以来遗留下的“化石谜”影响了科学家对奇虾化石的准确判定。 |
“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说其“重要”的一个具体依据是 ( )
A.澄江动物化石群所处的时期正好在前寒武纪末期与寒武纪中期的时间跨度的 中间。 |
B.澄江动物化石证明了由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到布尔吉斯动物化石两者物种问发 生的突发性变化。 |
C.澄江动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 |
D.澄江动物化石所处的寒武纪比“侏罗纪”早四亿年厦有研究价值。 |
对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发现的澄江动物化石在古生物进化研究方面具有其他化石无法替代的作 用。 |
B.澄江动物化石由于具有特殊的成因,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完整性。 |
C.澄江动物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我国对古生物的研究又有新突破。 |
D.澄江动物化石是.目前世界上稀有的化石宝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皮肤老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与个人体质有关,有些则因外界因素影响造成。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过度肥胖或体重不足,更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交替产生。此外机体各种组合成分.如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及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分配不均衡,也会造成老化现象。吸烟通过对呼吸道的神经刺激能使弹性纤维断裂,尤其会降低呼吸道容量.呼吸道间的氧气会因此减少。大气污染也是侵害呼吸道的主要凶手。药物使用不当难免造成副作用而加速老化。太阳光的辐射线,尤其是紫外线。会渗透进皮肤深层造成破坏。
上述因素都会协助体内各种毒素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基。所谓自由基就是机体内循环流动的分子,经由本身能量转换而成的有毒分子。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分子在受到氧电子作用后,会变成自由基,同时也会使其它分子变质成为自由基。
自由基攻击的目标是细胞及其外围。细胞膜便是自由基的第一个靶子.当细胞膜自行修补功能耗尽后.就只能听任自由基进入细胞内部。自由基一进入细胞质就会发散破坏细胞的元素,不正常细胞渐渐形成。最后连细胞核也成了被攻击目标。由于能量规律受到破坏,细胞核中传送出的讯息也有所更改。在此同时,它对细胞外部的破坏也在进行,它使支撑组织变质,特别是会破坏弹性纤维及胶原蛋白,因此便导致人体皮肤老化。“自由基攻击的目标是细胞及其外围”,句中的“外围”是指 ( )
A.胶原蛋白 | B.弹性纤维 | C.支撑组织 | D.细胞膜 |
文中“氧电子”的形成原因是 ( )
A个人体质的失衡 B.外界光热等影响 C.机体老化而形成 D.分子流动的产物准确反映吸烟对皮肤老化产生影响的顺序是 ( )①弹性纤维断裂②降低呼吸道容量③形成自由基等毒素④促生体内氧电子⑤侵入细胞膜⑥支撑组织断裂
A.①③⑤⑥ | B.①②④⑤ | C.②④③⑥ | D.④③⑤① |
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皮肤老化浅议 | B.人是怎样变老的 | C.皮肤老化的因素 | D.加速老化的敌人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