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实验前要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 .
(2)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四个不同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中蜡烛放在 点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最小;放在 处得到的正立的虚像;在 处的成像规律是投影仪的原理。
(3)物体从b点沿主光轴移到c点,物体的像将变 (填“大”或“小”)
(4)试验时,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当物体放在a点时,遮住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物体像的大小将变 (选填“大”、“小”或“不变”)
(6)若某次实验在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像时,测得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则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时,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光屏上一定会出现一个放大的像 B 光屏上可能不会出现像
C 光屏上可能出现一个缩小的像 D 都有可能
(7)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图3是我国海监人员正在用一台可变焦距的相机拍摄钓鱼岛,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镜头焦距应该调得 (选填“较大”或“较小”).
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杠杆在支架上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其_______并静止.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_______.
(2)小明在杠杆两边挂钩码(每个钩码相同),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上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
(3)在图中,杠杆质量不计,杠杆每格的距离均相等.当A处挂4个钩码,在B处挂_______个钩码时,杠杆在水平位置仍然平衡;若A、B两处的钩码均向支点O移动两格后,杠杆将向_______(填“左”或“右”)端倾斜.
(4)在图中,A处钩码重2N,在C处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N.
软枝绿茶油是绿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小明同学观察到一瓶装有这种茶油的瓶壁上标有“净含量500 ml”字样,从中可知这瓶茶油的体积V=_______m3.他想:只需用一架天平和一个容积大于500 mL的容器即可测出茶油的密度,于是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_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天平平衡;
(2)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A.用天平称出这瓶茶油的质量m1;
B.将瓶中茶油倒入容器中,用天平称出空茶油瓶的质量m2;
C.算出茶油的密度ρ =_______(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3)实验后小明和小华交流时,小华指出:采用上述实验方法测得茶油的密度要比实际的偏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如图1所示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2)、实验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2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正立)、(放大/缩小/等大)的像.写出一个生活中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设备.
(3)、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远离/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能把成在视网膜(前/后)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1)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①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分析图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③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_____N。
(2)图是测量酱油密度的过程.图1可读出烧杯的质量,图2可读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图3可读出烧杯中全部酱油的体积,那么,酱油的质量m=g,酱油的体积V=cm3,酱油的密度ρ=kg/m3.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的实物图连接起来,要求满足当滑片P移动到B端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最大。(参照表一数据)(2分)
(2)闭合开关时,电流表指针指向如图所示,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1分)
(3)其中某次测量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在下表一中补充完整;(1分)
(4)(4分)分析表一的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分析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