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丈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l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 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 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年间,当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参观他们的新式武器时,这位清朝的名将居然很不屑的说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罕。”
材料二:同治三年,李鸿章书恭亲王和文祥,“(中国士大夫)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萎。……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阶段分明;
第一阶段(1950—1959),我国与外国签订购买成套设326个,包括苏联215项,东欧国家108项,西方国家3项,其中97%是重工业。
第二阶段(1960—1971),从1963年到1966年,我国先后从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等国签订80多项引进合同,进口成套设备84项,用汇218美元。
第三阶段(1972—1977),对外签约成交达3916美元,其中成套设备汇约3115亿美元,占80%,其中包括从美国引进的彩电显像管或成套生产技术项目,购买英国三叉载飞机等。
第四阶段(1978—1989):重点引进软件技术,以增强我国研制、设计和创新能力,引进项目以单项技术为主,进口自己不能制造的单机、关键设备。
第五阶段(1990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结合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技术创产析发展新模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道路。
(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统治者上层对外来技术态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愿望是否得以实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列举三项在第一阶段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第四阶段除引进技术之外中国经济有何重大创举?五个阶段中,中国对技术引进经历了怎样的道路?(8分)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石窟来说,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都修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这一时期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
材料二以我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的住宅为例,常是以院(南方谓之天井)为中心,四周围以房屋形成,外侧为高厚墙垣封闭。至于官署、皇宫,更是高墙深院,重重屏障。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背阴向阳,面南为正。我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不仅王宫正座,一切坛庙、衙署,均采取面南方位。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江南造园艺术,吸取四周景色,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和谐理想境界。
(1)指出材料一中建筑特点及当时佛教盛行的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特征。
(3)结合材料归纳古代建筑特点受到了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成丰皇帝在北京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请”。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命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摘编自<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为“寻求自强”而采取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事件。 (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最终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后,不同类型的两种企业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商办企业
22.4%
70%
官督商办企业
77.6%
30%

材料二: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1)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2)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3)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行道上;此外他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4)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坝并举。(5)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洲师范学校,翌年建立;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6)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摘自“南通市市政建设网”
材料三: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采取的措施涉及哪方面。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
(3)、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隋唐时期,我国古代步入了全面繁荣时期。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民族关系方面、对外交往方面、文化方面等等都表现出繁荣的局面。隋唐的繁荣引起了大多数人的理性思考,以古鉴今,那时的做法可能会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某些良好的借鉴。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净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
材料二:尚书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宜署中覆,然后行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据材料一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哪些主要制度?并分别简述其作用。
(3)隋唐政治制度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有何区别?
(4)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