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足量铁粉,过滤 |
B.除去Al2O3中混有的SiO2:加NaOH溶液,过滤 |
C.除去CO2中混有的HCl: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气 |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 |
在体积为V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盛有一定量H2,通入Br2(g)发 生反应:H2(g)+Br2(g) 2HBr(g) ΔH<0。当温度分别为T1、T2,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与Br2(g)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T2>T1 |
B.a、b两点的反应速率:b>a |
C.为了提高Br2(g)的转化率,可采取增加Br2(g)通入量的方法 |
D.T1时,随着Br2(g)加入,平衡时HBr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 |
某固体物质和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气体(恢复至常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5.8,则发生反应的物质不可能是
A.Zn和浓H2SO4 | B.C和浓HNO3 |
C.Cu和浓HNO3 | D.Na2O2和NH4Cl浓溶液 |
某溶液仅含Fe2+、Na+、Al3+、Ba2+、SO42-、NO3-、Cl-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
B.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遇空气能变成红棕色 |
C.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42-、NO3- |
D.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为72g |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其中正确的为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 ![]() ![]() ![]() |
B.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先称量或量取物质,再溶解或稀释,并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
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润洗后方可使用 |
D.欲检验SO2中是否混有CO2,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若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混有CO2 |
汞(熔点-39℃,沸点356℃)是制造电池、电极等的重要原料,历史上曾用“灼烧辰砂法”制取汞。目前工业上制粗汞的一种流程图如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灼烧辰砂法”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可表示为:![]() |
B.辰砂与氧化钙加热反应时,CaSO4为氧化产物 |
C.洗涤粗汞可用5%的盐酸代替5%的硝酸 |
D.减压蒸馏的目的是降低汞的沸点,提高分离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