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既是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利器,也是每个公民权利和力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市某社区积极创新社区治理,着力建设法治社区。社区居民组建了以驻社区律师、调解员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法治工作小组,开办“法律大讲堂”,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崇尚宪法法律权威,不得超越宪法法律;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涉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坚持实行民主评议、论证听证和网上议事制度,社区法治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质询。这些举措有利于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法治社区的建设。
材料三:M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结合材料二,假如你是该社区的居民,请你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M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材料一:在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各代表团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对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进行修改,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2009年2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美国国会参议院首轮投票中,遭到共和党议员的无情抵抗,该计划方案最终因未达到规定票数而无法通过,奥巴马“新政”初遭冷遇。2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修改后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
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l)上述材料各自体现了什么样的权力运行方式? (2分)
(2)谈谈你对这两种不同的权力运行方式的认识。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并以2747的高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等。大会共收到代表们针对医疗、住房、教育、安全、环保、“三农”等问题的数千件议案和批评建议。
(1)上述材料体现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代表分别行使了什么职权。
(2)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组织和活动原则,并简述这一原则的表现。
2010年2月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成立了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中国免除了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累计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上万人次。杨洁篪强调,中国发展了,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发展了,仍将坚持平等待人,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发展了,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为期两天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010 年5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这次阵容空前的高端对话中,两国就推进新时期双边关系、促进经济强劲复苏以及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对话取得积极成果。虽然有了诚意和最新表态,但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放松出口管制这两个中美经贸关系的关键议题,事实上还是没有实质性成果,今年年内恐难以达成和解。
请运用影响国际关系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与存在分歧的原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如果有一天人们对她和她代表的制度不满,“我们将悄悄地离开”。
你认为英王能在现在悄悄地离开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