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它具有多元价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人民”、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由此可见( )
| A.在传统文化中,“礼”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人们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 |
| B.“礼”源于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
| C.“礼”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 |
| D.“礼”具有多元价值,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础 |
2008年4月,一份出自福建平和县的“红头文件”备受舆论质疑:没有初中毕业证,就不给办结婚证。在广大公民的指责声中,这份荒唐的“红头文件”离实施尚不到1个月就被废止。上述材料
| A.表明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 B.是公众行使申诉控告权的体现 |
| C.说明公众的民主参与是政府决策科学性的保证 | D.是公民在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
某市政府决定,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可以自由提问,新闻发言人应在政府授权范围内尽可能回答,不能以“无可奉告”来挡驾。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 B.增加公民民主参与的途径 |
| C.维护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 D.提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效率 |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栏目,通过视频直播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不仅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这让我们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因特网正在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之一。公民行使表达权
| A.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 | B.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
| C.是公民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 | D.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
2008年3月5日,朱雪芹、胡小燕和康厚明,这三名分别来自上海、广东和重庆的新任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反映他们所代表的一亿多农民工的心声。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第一次出现了农民工代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能够杜绝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事情的发生 |
| B.有利于农民工直接制定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 C.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
| D.表明我国农民工权益已得到充分保护 |
2008年3月5日,朱雪芹、胡小燕和康厚明,这三名分别来自上海、广东和重庆的新任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反映他们所代表的一亿多农民工的心声。农民工的“政治性崛起”,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都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由于
| A.农民工植根于基层,往往更能体味和表达朴素的民意 |
| B.农民工所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
| C.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
| D.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表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物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