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简要赏析词中“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的“恨”字?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①小池塘。翻空②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④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凉。
注释: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
①乱蝉——形容蝉声嘈杂.衰草——枯萎的野草。②翻空——在空中翻飞。
③蕖——荷花的别名。④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⑤浮生——古时认为人生世事虚浮无定,故称。对这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的是夏末初秋时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通过对雨后乡村充满野趣的景色的描写和对作者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
B.词作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喜悦。 |
C.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 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 |
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前人评价这首词“寓情于境界之中”,请举两例说明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诗特讲究“炼字”。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对本诗第七句“终”字作一些分析品味。
本诗意蕴丰富。从开头两句,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遭际与情感?
阅读《新城道中》(其一),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颈联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下列关于颔联写景之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取景物时动静结合。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动有静,既表现出山的灵动,又显示了山的沉静。 |
B.色彩对比强烈。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林是青色,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山林的美丽。 |
C.写景角度多变,有俯视,有仰观;所显情韵多样,“流红叶”显得匆忙,“点白云”显得悠闲。 |
D.通过想象写出了秋山绚丽的色彩。“碧”“红”“青”“白”四字展示的,仿佛铺开的彩绘,鲜艳动人。 |
本诗题目为“宿洞霄宫”,诗中是怎样点明“宿”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