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遇见树 苏沧桑
盛夏七点钟的阳光照在雕花旧木床上,照见尘埃在光线里浮沉,也照见一个女婴的落生。A如同一粒种子,被飞鸟衔走,又随意丢弃。我落生在一个叫楚门的江南小镇,在阳光、灰尘与血水奶水混合的气息里,发芽。
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我看到过树,也如同,我一定看到过祖先们,虽然我的记忆里并没有他们。那时,树还是树,我还是我,同为平凡的生命体,离祖先一步之遥,离大地一步之遥。
然后,一棵棕榈树,成为记忆里第一棵具象的树。它孤零零地站在祖母家老屋后一个很大的菜园子里。菜地匍匐着矮矮密密的一丛丛碧绿肥厚,只有一棵棕榈树,鹤立鸡群。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关键是,它结满了硕大的海珍珠般的累累果实,金黄色的,极其紧实。可是,果实不能吃,白长了。我问树:你结的果子不能吃,为什么还要结果子?树当然没有回答。
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还比如一棵棕榈树,它长在那儿,和没有长在那儿,有什么区别呢?还有,学校里有两棵枇杷树,它身上爬满了棕色的毛毛虫,让人毛骨悚然。我想,身上每天被毛毛虫爬着,活着有什么意思?还有一棵老桂花树,我跟母亲说,那棵桂花树闻着很臭。母亲说,怎么会臭的呢?你的鼻子有问题吧?其实是太香了。我又想,它那么香,却被冤枉成臭的,那它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小镇边的山上,也有很多树。但是,它们长在那儿干什么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一棵草,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一棵草那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上纷纷落下,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不离开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答。
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干活的地方,睡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搬到了楼上。
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奇怪的是,B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有时,出差回,见它蔫蔫的,浇点水,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着乳汁的方向。树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筑巢。
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C一阵风从窗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A句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为江南婴儿的“我”出生的自然、随意。 |
B.B句写幸福树枝繁叶茂的状态,是为了批判它的逆来顺受,更是为了反映“我”人性的弱点。 |
C.C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风和树人的情态,写出了屋内的树与屋外的风隔离的悲苦状态。 |
D.文章通过写我与树相遇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我对自然、原始、纯真生命状态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
E.文章语言隽永,对我遇见树的经历进行了详尽的记叙,可读性强,既有曲折生动的人生经历,又能带来人生思考。⑴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一棵草那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⑵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文章题目为“遇见树”,请结合全文概括不同的树给我的不同的人生启示。
文章结尾说:“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假人”——有着虚假的躯壳,过着虚假的生活;还是是个真实的人,有着真实的内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④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⑤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⑥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⑨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⑬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③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文章第⑧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题目。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
B.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
C.“善”具体表达虽然不免流动迁移,但是“善”没有超越时空的内涵。 |
D.不但不同社群对“善”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
《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揭示其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
B.《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
C.《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
D.《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 |
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
B.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
C.复兴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
D.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停止与开始彭程
①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么?
②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③黑夜停止之时是白昼,陆地停止之处是海洋。狂热的运动停止之处是安定正常的生活。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遁隐,于是试图解释的动机最终让位给了皈依。康德读出了启示,由“头上的天空”联想到“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样的庄严整饬。他倒是说了什么,但前提是一定也沉默过,而沉默当然是语言的停止。语言停止处,是“道”的边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精”或者“真”,因此连一向信奉实用理性的孔子都不禁表示:“予欲无言。”
④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
⑤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去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思考千百年来哲人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⑥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⑦即便目标明确,停顿也是必要的。毕加索一生高峰不断,齐白石老年艺臻极境,奥妙之一,便是他们在绘画艺术之外,还不断温习停止的艺术。在停止中才能反省,才能酝酿着突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⑧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⑨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瞩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有删改)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阐述“停止”的人生意义,结尾两段立足现实,劝导人们尝试“停止”。 |
B.第④段中,作者以“夏天骤雨前的天气”为例,既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又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
C.第⑥段中,“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一句意在提醒我们应当停下追名逐利的脚步,去发现和欣赏美。 |
D.第⑧段中,作者引用西方管理大师和我国诗人的话语,意在建议人们应抓紧时间找准人生方向,重新上路。 |
E.论述中,作者旁征博引,从自然谈到人生,从古代谈到现代,从国内谈及国外,纵横驰骋,论述有力。本文重在阐述“停止”的意义,结合全文看,分条概括“停止”的意义。
第③段中,作者使用帕斯卡尔、康德和孔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者说“停止”是“宇宙间的节奏”,劝导人们尝试“停止”,孔子却说“生无所息”,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列子·天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
B.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
C.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做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
D.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
B.“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完全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
C.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唯一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
D.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但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
B.只要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就可消除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 |
C.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状况的预测难以达到天气预报那样的准确和精细。 |
D.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其预测结果也能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若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的一种饮茶助兴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记载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据考证,“茶令”一词虽始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谢皎然6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诗中引用的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有关,而品茗行令时宾主间的融洽气氛,也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且在诗文中写有:“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更是喜欢饮茶行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夫妻二人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等。
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赵明诚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茶令与酒令大不一样,赢家方可饮茶,而输者不许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鲁迅在杂文《喝茶》中亦写有:“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作为一代学界泰斗的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钟书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如此赌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生活,都增添了乐趣。
品茶行令亦为时下文朋诗友所钟情,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起品茶行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在我国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便能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下列关于“茶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的一种通过赌茶来助兴的游戏,是我国悠久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B.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 |
C.茶令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唐代并没有“茶令”一词。 |
D.茶令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 |
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品茶行令的相关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一首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暖”“素瓷”“芳气”等词与茶有关,也提高了饮茶的品味。 |
B.李清照夫妻二人泡茶行令总是考查经史典故知识,以问答式为主。 |
C.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对茶令的内容、形式、惩罚方式亦有详尽记载。 |
D.钱钟书与杨绛戏仿李清照和赵明诚品茶行令的雅举,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带来了乐趣。 |
下列关于品茶行令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使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帮助创作者萌发创作灵感有很大作用。 |
B.在饮茶行令时饮茶的品味提高,也让宾主间气氛更加融洽。 |
C.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并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 |
D.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品茶行令,便能宾主其乐融融,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