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餬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①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①慁:hùn,烦扰。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有间,秦王复请 有间:一会儿
可以少有补于秦 少:减少
臣死而秦治 治:治理得好
D.下惑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睢先对秦王进行试探,看看他是否愿意摆脱骨肉之亲和左右大臣的羁绊,听信自己的主张,所以三问而不对。 |
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生疏。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
C.范睢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
D.范睢说秦王时,并没有采取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点到为止,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
(2)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 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日:“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曰:“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 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先生之辞:推辞 | B.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陋:浅薄 |
C.公且安坐 安:安心地 | D.余志而著之 志:记录,记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 |
B.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
C.吾闻古之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
D.卜于长安东市 游于卜肆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 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⑥武安君言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 B.①②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赞颂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②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③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云先生传(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②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③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④矣。或曰:书已入圹⑤。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掠:拷打。②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③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④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⑤圹:墓穴。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贼陷京师陷:沦陷 |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使 |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②臣具以表闻 |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用“/”给句子断句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西湖七月半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①,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
注:①优傒:歌舞演员及仆役。 ②颒huì ,洗脸。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娃闺秀,携及童娈娃:美女 |
B.竹肉相发肉:指歌喉。 |
C.止见篙击篙止:只 |
D.速舟子急放断桥速:招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
B.向之浅斟低唱者出以五类看之 |
C.亦不作意看月者匿影树下者亦出 |
D.船上人怖以关门以故二鼓以前 |
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最为贬斥的一类人的一项是
A.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
B.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
D.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
D.本文属记叙性散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
将这段文言文的一部分用斜线“/”断句。
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翻译下面的句子。(共8分)
①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译文:。
②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文言文阅读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蔡伯坚师:以……为师 |
B.说下之下:使做……的下属 |
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期:期望 |
D.留守叶衡雅重之雅:非常,很 |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筮仕,决以蓍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弃疾为掌书记廉颇为赵将 |
C.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张衡善机巧,尤致于天文阴阳历算 |
D.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
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