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两只麻袋
他是个抢劫犯,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
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他眼馋,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也不为好吃的,就是想他们。
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他明白了,父母抛弃了他。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如果父母如果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这不是说气话,几个重刑犯拉他一起越狱不是一两天了,他只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现在反正是爹不亲娘不爱、赤条条无牵挂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天天气特别冷。他正和几个“秃瓢”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道:“小刚,有人来看你!”会是谁呢?进探监室一看,他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麻布袋
娘儿两对视着,没等他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她边抹眼泪边说:“小刚,信我收到了,别怪爸妈狠心,实在是抽不开身啊,你爸……又病了,我要服侍他,再说路又远……”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的说:“大娘,吃口面再谈。”刘妈妈忙站起身,手在身上使劲的擦着:“使不得、使不得。”指导员把碗塞到老人的手中,笑着说:“我娘也就您这个岁数了,娘吃儿子一碗面不应该吗?”刘妈妈不再说话,低下头“呼啦呼啦”吃起来,吃得是那个快那个香啊。
等妈妈吃完了,他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还没等妈妈回答,指导员冷冷地接过话:“你妈是步行来的,鞋早磨破了。”
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而且很长一段是山路!他慢慢蹲下身,轻轻抚着那双不成形的脚:“妈,你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
妈妈缩起脚,装着不在意的说:“坐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大旱,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指导员擦了擦眼泪,悄悄退了出去。他低着头问:“爸的身子好些了吗?”
他等了半天不见回答,头一抬,妈妈正在擦眼泪,嘴里却说:“沙子迷眼了,你问你爸?噢,他快好了……他让我告诉你,别牵挂他,好好改造。”
探监时间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抓着一大把票子,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光着脚走回去了,不然,他还不心疼死啊!”
他妈妈双手直摇,说:“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钱,不是折我的寿吗?”
指导员声音颤抖着说:“做儿子的,不能让你享福,反而让老人担惊受怕,让您光脚走几百里路来这儿,如果再光脚走回去,这个儿子还算个人吗?”
他撑不住了,声音嘶哑地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泣声一片,那是指导员喊来旁观的囚犯们发出的。
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做轻松地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他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的人都愣了。
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而且个个不同。不用说,这是他妈妈一路乞讨来的。他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的说:“娃,别怪妈做,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
他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地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他呆呆的问:“妈,这是什么?”他妈神色慌张起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他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
他妈无力地坐了下去,花白的头发剧烈的抖动着。好半天,她才吃力地说:“那是……你爸!为了攒钱来看你,他没日没夜地打工,身子给累垮了。临死前,他说他生前没来看你,心里难受,死后一定要我带他来,看你最后一眼……”
他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号:“爸,我改……”接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劲儿地用头撞地。“扑通、扑通”,只见探监室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痛哭声响彻天空……
“这天天气特别冷”,文中介绍环境特点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冷”?
“他撑不住了,声音嘶哑地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泣声一片,那是指导员喊来旁观的囚犯们发出的。”此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两只麻袋”在文中虽然只出现了两次,但小说却以此为题,原因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对儿子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一次对罪犯成功的救赎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
梅小璈说,虽然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
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
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2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相关联接:
(1)东京审判中,一些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甚至有人主张以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璈根据审判过程中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主张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必须处以死刑,并全力争取将几个侵华首恶判决死刑。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了绞刑架!
(2)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意识形态操纵,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屠杀。当时梅汝璈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
文章首段介绍梅小璈对父亲的回忆和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为一位法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 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本文的题目“孤寂的大法袍”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20条。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8-19题为单项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每题3分,共6分)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D.读书要有点怀疑精神,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但读书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读书须教有疑”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有点怀疑的精神,对书中所言不要轻信,要多问个为什么。
B.人要在读书中,做到不被别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单靠怀疑的精神还是不够的。
C.作者以梁启超对他本人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现身说法的事为例,告诉我们读此书的时候,要有怀疑的精神。
D.读书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读书的辩证法。

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物理学界的“孔子”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
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尽管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国内却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李政道在当天早上接到瑞典科学院的电话通知以后写道:“大猷师尊鉴:科技界通知,杨振宁和我合得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现在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您的教导,假如在1946年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光荣。生政道。”
杨振宁同样是在接到电话之后致信吴大猷:“大猷师: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曾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生振宁上。”
吴大猷的传记作者丘宏义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丘宏义把吴大猷比作述而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论由弟子记录而成《论语》,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吴大猷在这一点上和孔子一样,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了中国的物理界”。
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杨振宁评价:“吴教授从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自30年代中开始在北京大学教物理学,就是他把新的、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要知当时中国学量子力学的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吴教授在北平、后来在昆明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发生非常大的影响。”
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吴大猷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父亲、台湾中研院院士朱汝谨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西南联大时是吴大猷的研究生。1994年,吴大猷通过杨振宁赠给他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吴大猷亲笔写下一段话:“此袋内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记……该课中约有廿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宁、张守廉、李荫远、黄授书等人,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讲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
1941年的那个秋天,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吴大猷为了躲避空袭而迁居昆明市郊,为了维持生计而养猪,但他却时常在课后,在西南联大西北角的一扇小门外,在一条很长的轻便铁路边,和“这样一群学生”讨论物理学问题,一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安贫乐道,不改其志。
黄昆说:“事隔整整半个世纪,他诲人不倦、乐于教书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
在自传中,吴大猷曾谦虚地说:“近年来,李、杨成就卓然,国人常提及二人为我学生,传为美谈。实则我不过适逢其会,在那时那地遇上他们而已。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
吴大猷生前一再强调,知识分子最应当具备的就是前人所说的“风骨”。他曾在九十寿诞时回忆,自己当年以一介书生劝谏蒋介石“总统”不要禁止留学政策,以及后来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器,是他对台湾最大的贡献,“对得起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年轻人”。
2000年,人们评价:“吴大猷的逝去,似乎象征一个全方位的知识分子时代的幽微。在追怀吴大猷之时,更寄望这一脉中国文人的香火不绝,后继有人。”
2005年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又是他逝世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今年为国际物理年。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同时,国人似不应忘记逝世5周年的另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知识分子——吴大猷。
( 选自 《民国风度》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大猷虽是李政道和杨正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但他国内的声名远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生响亮。
B.李政道和杨振宁给老师的信中都表示现在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老师的教导,深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D.吴大猷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物理学界中都极具影响力,如李政道、杨振宁,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等。

E.“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这句话表现了吴大猷对李政道和杨振宁赞赏之情,同时也折射了他身上谦虚的美德。
(2)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李政道和杨振宁给老师吴大猷写信写起?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吴大猷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4)本文作者把吴大猷比作孔子,请结合材料,探究这样比喻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奸臣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装糊涂”“幸灾乐祸”等词语,以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如何做人埋下伏笔。
D.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表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E.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
(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
(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从房价控制目标可见“心慈手软”
近来,一些城市陆续公布了今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银川市,涨幅控制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以内;太原市,涨幅不超过全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昆明市,涨幅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贵阳市,涨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佛山市,涨幅不高于本年度GDP增幅。另据报道,广州、郑州今年的房价控制目标已初步确定,涨幅控制在10%至15%之间。
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是“新国八条”作出的硬性要求:“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这个旨在强化地方政府房价调控责任的要求,被认为是“新国八条”的最大亮点,并被民众寄予厚望。
而从上述城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看,不得不说,与普通民众之前的期望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那些房价较高的城市,普通民众对于房价调控的期望值,首先是希望房价下降;即使不下降,也不能再涨了;即使继续上涨,涨幅也不能太高。而上述这些城市确定的今年房价控制目标,或不超过GDP增速,或不超过居民收入增速,因各地确定的GDP、居民收入增速大多超过10%,这意味着今年房价涨幅目标大多在十几个百分点以内(比如太原市为13%以内)。这样的调控是不是太软?要知道,2010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涨幅为9.99%,尚且让人们感到房价飙升得太快,政府不得不多次下狠手调控房价,而现在不少地方却将今年的房价控制目标定在10%以上,且不说离民众的期望有多远,离政策的要求又有多远?这样的调控岂不是“空调”?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这到底是房价控制目标,还是促进房价上涨目标?
“新国八条”中要求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居民收入、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确定房价控制目标,显然不是仅仅要求各地房价涨幅不超过GDP或居民收入增速,而只是强调确定房价控制目标可以参照这些因素。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房价太高,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与GDP、居民收入严重不相称,导致很多人买不起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房价调控目标仅仅不高于GDP或居民收入增速,那么不管GDP和居民收入怎样增长,房价同步上涨之后仍然太高,仍然与GDP、居民收入严重不相称,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甚至更加买不起房。不得不说,房价涨幅不超过GDP或居民收入增速这样的调控思路,与中央楼市调控政策的本意严重不相符。
房价控制目标的确定,最重要的参照因素应当是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鉴于当年房价畸高、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现实,那些房价过高的城市,其房价控制目标应立足于促使房价下降或不再继续上涨,通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应将房价涨幅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可确定房价涨幅不超过CPI或PPI涨幅,一个是消费价格指数,一个是生产价格指数,这两个指数代表了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房价作为政府重点调控目标,其涨幅显然不应超过总体物价水平的涨幅,否则就应被认定为“过快上涨”,应当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
一些地方确定的房价控制目标如此之高,可能是担心过于严厉的楼市调控影响当地经济增长,甚至影响政府收入,也可能是为了给房价调控留下宽松的空间,以免因完不成目标任务而承担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确定什么样的房价控制目标,体现了地方政府调控房价的诚意和决心。(原文有删改)
下列不能说明城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与普通民众之前的期望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一项是()

A.普通民众对于房价调控的期望值,首先是希望房价下降;即使不下降,也不能再涨了;即使继续上涨,涨幅也不能太高。
B.2011年各地房价控制目标大都以GDP、居民收入增速为依据,这意味着2011年房价涨幅目标大多在十几个百分点以内。
C.政府多次下狠手调控房价,但现在不少地方却将2011年的房价控制目标定在10%以上,这样的调控手段给人感觉太软。
D.全国大部分城市公布的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离当前政策的要求太远,甚至会让人产生“房价控制目标是促进房价上涨目标”的错觉。

下列不能说明作者认为的“各地确定的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如此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各城市人民政府可能担心,若对楼市采取严厉的政策,这样的楼市调控会影响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政府收入。
B.“新国八条”要求,各地确定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等。
C.各城市人民政府可能是为了给房价调控留下宽松的空间,以免因实现不了目标而承担相应的责任。
D.各地房价控制目标大都以GDP、居民收入增速为依据,而各地确定的GDP、居民收入增速大多超过10%。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国八条”作出的硬性要求中有“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一条,但全国有些城市却置若罔闻,没有做到。
B.普通民众希望房价下降;即使不下降,也不能再涨了。但银川市、太原市等确定的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令人失望。
C.房价涨幅不超过GDP或居民收入增速这样的调控思路,与“新国八条”楼市调控政策的本意是相符的。
D.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代表了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房价涨幅没有超过总体物价水平的涨幅,应被认定为“过快上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