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两只麻袋
他是个抢劫犯,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
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他眼馋,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也不为好吃的,就是想他们。
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他明白了,父母抛弃了他。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如果父母如果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这不是说气话,几个重刑犯拉他一起越狱不是一两天了,他只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现在反正是爹不亲娘不爱、赤条条无牵挂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天天气特别冷。他正和几个“秃瓢”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道:“小刚,有人来看你!”会是谁呢?进探监室一看,他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麻布袋。
娘儿两对视着,没等他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她边抹眼泪边说:“小刚,信我收到了,别怪爸妈狠心,实在是抽不开身啊,你爸……又病了,我要服侍他,再说路又远……”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的说:“大娘,吃口面再谈。”刘妈妈忙站起身,手在身上使劲的擦着:“使不得、使不得。”指导员把碗塞到老人的手中,笑着说:“我娘也就您这个岁数了,娘吃儿子一碗面不应该吗?”刘妈妈不再说话,低下头“呼啦呼啦”吃起来,吃得是那个快那个香啊。
等妈妈吃完了,他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还没等妈妈回答,指导员冷冷地接过话:“你妈是步行来的,鞋早磨破了。”
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而且很长一段是山路!他慢慢蹲下身,轻轻抚着那双不成形的脚:“妈,你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
妈妈缩起脚,装着不在意的说:“坐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大旱,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指导员擦了擦眼泪,悄悄退了出去。他低着头问:“爸的身子好些了吗?”
他等了半天不见回答,头一抬,妈妈正在擦眼泪,嘴里却说:“沙子迷眼了,你问你爸?噢,他快好了……他让我告诉你,别牵挂他,好好改造。”
探监时间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抓着一大把票子,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光着脚走回去了,不然,他还不心疼死啊!”
他妈妈双手直摇,说:“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钱,不是折我的寿吗?”
指导员声音颤抖着说:“做儿子的,不能让你享福,反而让老人担惊受怕,让您光脚走几百里路来这儿,如果再光脚走回去,这个儿子还算个人吗?”
他撑不住了,声音嘶哑地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泣声一片,那是指导员喊来旁观的囚犯们发出的。
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做轻松地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他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的人都愣了。
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而且个个不同。不用说,这是他妈妈一路乞讨来的。他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的说:“娃,别怪妈做,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
他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地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他呆呆的问:“妈,这是什么?”他妈神色慌张起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他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
他妈无力地坐了下去,花白的头发剧烈的抖动着。好半天,她才吃力地说:“那是……你爸!为了攒钱来看你,他没日没夜地打工,身子给累垮了。临死前,他说他生前没来看你,心里难受,死后一定要我带他来,看你最后一眼……”
他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号:“爸,我改……”接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劲儿地用头撞地。“扑通、扑通”,只见探监室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痛哭声响彻天空……“这天天气特别冷”,文中介绍环境特点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冷”?
“他撑不住了,声音嘶哑地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泣声一片,那是指导员喊来旁观的囚犯们发出的。”此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两只麻袋”在文中虽然只出现了两次,但小说却以此为题,原因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对儿子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一次对罪犯成功的救赎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再见,兴奋剂
15年前,当海洋化学家约翰‘海斯首创检测海底淤泥碳原子的方法时,他的本意是想解开这些已死微生物的生命历程之谜。也许他万万没有想到,体育界有一天会使用他的发明来检测药物作弊事件。通过改进海斯的检验方法,并用它来检测运动员尿祥中的碳原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林匹克实验室的医学研究者们,开发出了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合成睾丸激素(一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被大多数运动机构禁用的常见合成代谢类目醇)的试纸。这种新的检测方法被称为碳同位素比率测试(简称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声名大噪——它不仅取消了短跑选手贾斯丁·加特林的百米赛跑世界记录,而且还剥夺了自行车手弗洛伊德‘兰迪斯2006年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资格。
20世纪90年代末,CIR测试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在此之前,分析专家们依靠的是较为原始的尿样检测试纸,它只能检测尿样中睾丸激素和表睾酮的比例(即T/E比率)是否高出正常水平。不过,奥林匹克实验室主任唐H·卡特林解释说,在某些人体内,T/E比率天生就较高,因此必须还要经过连续测试,才能指认某个运动员确实使用了违禁药物。卡特林说。如果接下来的尿样中,T/E比率降低,体育官员就可以怀疑,起初T/E比率偏高是合成药物的结果,但是,假如接下来的检测结果与开始一致,官员就不得不宣布,这名运动员没有使用药物。卡特林指出,这种检测方法存在漏洞——只要某个人在整个检测期间,一直服用药物,他就能蒙混过关。
体育界需要一种方法,能够明确分辨出人工合成的和人体制造的睾丸激素。卡特林及同事知道,他们需要在这种激素里找到一项特征鲜明的化学印记,以便他们追溯其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海斯以前发明的方法,能够鉴定他所研究的微生物遗骸生前食用的是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还是从海底淤泥里冒出来的甲烷——这正合卡特林之意。
按照标准化流程,制药公司一般是从野生山药或者大豆中抽提碳原子分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睾丸激素。较之其他分布更为广泛的温带植物(Y,l如玉米),这些暖温带植物及其家族处理碳的方式存在着差异。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大豆家族所含的碳13(碳13是碳的一种同位素,比常见的碳12多出一个中子,因此原子量略重一些)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植物。
如果某个运动员的尿样中,睾丸激素含有类似大豆的化学印记,一旦与同一尿样中的胆固醇和其他激素相比照,这些睾丸激素就会原形毕露——加特林和兰迪斯就是这样露出马脚的。其它用于对比的激素,就像所有由人体制造的化合物一样,含有高于大豆的碳13/碳12比率。我们食用的多种植物——从苹果到西葫芦,甚至到一头奶牛变成汉堡包之前所吃下的玉米——都为人体天然制造的激素打上了足可辨认的、含量偏高的碳13印记。
CIR测试“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海斯如是说,如今他供职于美国伍兹霍尔海鲜研究所。他解释说,想要改变天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又使其他激素不受影响,这是不可能的。被受指控的运动员用滥了的借口,像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将不再能为他们开脱。海斯指出,除非人体能够用某种人造化合物——例如运动员有时为了肌肉消炎而注射的可的松——来制造睾丸激素,天然激素才有可能带有近似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
CIR测试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卡特林预测,CIR测试的功效能够让想使用类固醇类违禁药物的运动员们慎行——至少在禁药使用者们又找到一种新方法来打败测试系统之前,他们似乎应当留意一句格言:“吃什么像什么”。下列对CIR测试原理及功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CIR测试用于检测运动员尿样中的碳原子,它源于海斯开创的检测海底淤泥碳原子的方法。 |
B.CIR测试通过“锁定”碳同位素比率这一特征鲜明的化学标记,能帮助检测人员追溯尿样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 |
C.CIR测试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它是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睾丸激素水平的测试方法。 |
D.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 |
下列对海斯和卡特林的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斯认为,如果想要改变天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就必然会影响其他激素。 |
B.海斯认可CIR测试的作用,并认为它可以杜绝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开脱借口。 |
C.卡特林指出,有人T/E比率天性较高,在现有条件下必须通过连续测试才能判断是否服药。 |
D.卡特林认为,在传统的T/E比率测试中,未服药和一直服药两种情况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检测结果。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员服用禁药后,尿样中的睾丸激素水平和表睾酮水平会持续不断地增长。 |
B.不同植物家族处理碳的方式不仅与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它们生长的地域有关。 |
C.人体可以用人造化合物作材料来制造带有近似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的睾丸激素。 |
D.只要我们多食用大豆家族植物,身体就会呈现出较低的碳13/碳12比率。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合成生物学,就是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的学科。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合成生物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零件、组件和系统;二是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DNA序列的合成和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有关抗疟药物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的研究工作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之作。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华泰立介绍说,虽然已有的生物技术足以将有关代谢途径嫁接到大肠杆菌上,但要达到实用的经济效益,其产量必须有7个数量级的提高。经过多年努力,美国科学家科斯林与同事成功地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有望大幅增加青蒿素产量。降低治疗疟疾的费用。这一研究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由于科斯林有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的学术背景,因此能够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在研究过程中,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对有关代谢途径作了重新设计;解决了天然或非天然代谢物大量积累对寄主的毒性问题,并对改造后的微生物用变异进化法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将青篙素合成的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合成能源物质——氢和石油。美国VirginiaTech生物系统工程系教授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用13个已知的酶来完成一个重要反应,这13个酶形成了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研究证明,由13个酶组成的合成酶途径,可以由具有高能量密度载体的淀粉及水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高效低成本地生产氢气。随着技术发展及与燃料电池的集成,该技术有望解决与氢气的储存、销售有关的难题。美国可再生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利用来自多种生物的基因及用来生产脂肪酸的生化途径,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创造出一些代谢模块,插入微生物后,通过不同的组合,这些模块可以诱导微生物生产原油、柴油、汽油等能源物质。
专家预测,合成生物学将会像信息技术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并将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将可能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专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合成生物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是否会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有专家坦承:“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统一旦逃逸到自然界,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生物武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选自《科技时报》2008年7月28日,有删改)下列对“合成生物学”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 |
B.合成生物学是人类实施基因组计划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 结果。 |
C.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复制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D.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研究利用了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 |
B.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在重新设计了有关代谢途径,用变异进化法对微生物进行了优化筛选后,就大大降低了青蒿素合成的成本。 |
C.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只要用13个已知的酶完成一个重要反应形成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就可以生产石油和氢气。 |
D.因为合成生物学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更高级的合成生物学将最终取代基因组学。 |
B.宽广的学术背景必定比单一的学术背景更有助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
C.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必将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
D.如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中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必将处于世界最前列。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来,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开史学界的一个争论:甘肃到底有没有“罗马军团”。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带)作战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成为史学上的一桩悬案。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此做过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称: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为“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骊罢”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
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
2000年后,英国学者大胆推测,这支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该“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随后,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进来,并在古“骊罢”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村民,认为他们就是罗马人的“后裔”。
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兵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团采用过。《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
负责该项科研计划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指出,对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源流,可从历史、考古、语言、文化、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直接证据,而人体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的世代遗传性质,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读人群起源、迁徙、演化的“金钥匙”。因此,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利用DNA技术,成了解开这一问题的最大希望。
谢小冬博士介绍说,几周前,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的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目前正在进行预备试验。
当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谢小冬博士说,在获得甘肃“罗马军团”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还将充分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甚至风俗习惯、传说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争取全面、准确地得出结论。下列不能证明古罗马军团可能流落到中国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骊罢城的名字与中国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相同,且它的出现与古罗马帝国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同。 |
B.英国学者大胆推测,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 |
C.班固《汉书》中记载,西汉军队曾在郅支城打败过采用特殊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势的奇特军队。 |
D.中外学者在中国古“骊罢”城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具有高鼻梁、深眼窝外国人特征的村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揭开“罗马军团”之谜,许多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心血,德效谦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英国学者。 |
B.中国古代新疆的“库车”“温宿”城都是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有此为例,“骊罢”城名称的来历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
C.《汉书》关于陈汤率军攻克“重木城”的记载,为史学家探讨“罗马军团”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 |
D.到目前为止,罗马军团的真正去向仍是一个“谜”,谜底只能等待兰州大学的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来揭开。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郅支城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所以郅支之战的情况不能作为古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中国的证据。 |
B.文章引用《汉书》《后汉书》中的语句,就是为了说明郅支之战的实际情况,从而推测“罗马军团”的去向。 |
C.在研究“罗马军团”是否流落到中国这一问题上,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不积极态度不能不令人遗憾。 |
D.要揭开“罗马军团”之谜,不应该只孤立地利用DNA技术进行研究,必须从多角度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来自多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专家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
“其实这次会议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呼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都亨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专家注意到太空交通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太空问题都非常敏感,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专家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太空碎片的治理。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航
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从人类进入太空至今的50年来,遗留在太空轨道上大大小小的碎片已超过3500万个。
“目前,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这指的是一般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而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都享说。
太空碎片的增多会严重影响到在轨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以后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由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形成威胁巨大,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把能够观测的13000多个太空垃圾逐一编号,连续追踪,不断更新轨道直到确定它们以后的位置。
现在各国都在极力想办法消除太空碎片,比如设置一个地面激光器,用激光烧毁碎片,如果不能烧毁也会使碎片变小,或者改变碎片的轨道,让其进入大气层而逐渐销毁。还有就是提出太空垃圾车的构想,把它做成蜂窝状的结构来收集小碎片,当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坠入大气层自动销毁。
都亨认为,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因为太空垃圾沿着固有的轨道运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使发射到太空的航天器避开这些威胁。”为了维护空间环境,现在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一些规定,建议以后要限制发射一颗卫星时所产生的碎片数量。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要占据空间资源。
都亨认为,太空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太空碎片,它还涉及到太空的自然环境,电离层,太阳风暴,地球辐射等都可能使航天器发生故障,我们要想制定科学的太空交通规则,首先需要仔细的研究空间环境,做空间预报,正如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只有对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都熟悉以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交通规则。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它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都亨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对有关“太空交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就是要对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大大小小的太空碎片进行治理。 |
B.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碎片和其它航天器的撞击。 |
C.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简单的太空交通的规则,建议限制发射卫星时产生的碎片数量。 |
D.一旦有了太空交通规则,我们就可以进行空间预报,保护航天器的安全。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能从地面观测到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有13000多个,这些碎片尺寸都在10公分以上。 |
B.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只能观测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 |
C.太空虽大,但由于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空间资源仍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
D.利用地面激光器或太空垃圾车等手段,人们正在逐步的销毁太空碎片。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但人类现在处于主动的状态。 |
B.即使制定出太空交通规则,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被严格执行。 |
C.即使太空交通规则制定并被执行后,航天器也无法完全避免遭受太空碎片的撞击。 |
D.太空交通规则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航天器的一些资源浪费。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立体光子结晶"作为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的某种结晶材料。由于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反射光波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就可以进行增强或减弱的操作或控制。
日本大阪大学的高原淳一助教授使用光子结晶,开发出了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如果在灯丝表面生成出一种光子结晶,使红外线光波不复存在或者不会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就能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制造出高效节能型照明灯泡。
高原助教授和川弘助手等人,正在开展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光子结晶的研究工作。所谓"自我组织化",是指分子或小液珠等具有自我形成某种有规律结构的能力。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
高原助教授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利用含有硅粒的液体,将物体浸泡后,再晾干,反复多次进行实验,终于通过自我组织化现象,得到了出色的光子结晶。利用该项技术,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就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而且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了一些。
高原助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构建精细加工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降低加工费用,推出更多更好的环保产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1. |
下列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