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邹扶澜
①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入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地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dài!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guàng,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忽(   ) 能(   ) 懈dài(   ) 闲guàng(   )
文章题目运用了比喻, “宝藏”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有一个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连续运用李广射虎、青蛙实验、美国戏剧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将后两个事例调换位置可以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我们会联想到一篇课内文言文的观点,这篇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和动物在生命遇到危险时,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
B.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C.要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
D.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能量和威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生活中需要思考》
生活中需要思考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实验灯泡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象,他在其中任何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个人要审慎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道路。走好这一步,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
为什么说“青年更需要思索”?(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荷花之谜》
①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注】”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②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③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正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这段文字介绍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简要回答。
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沉睡了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我那遥远的清明节
①我那遥远的清明节,是优雅的,清新的,明净的,纯洁的。
②当然有雨。雨,是清明的表情。那是蒙蒙的细雨,在暖融融的空气里,在压得低低的云雾里,静悄悄地飘洒,她让山光水色,都变得空蒙了。
③这一天,从雨丝雨雾里,传来的是脆亮的“喇叭”鸣叫。鸣叫声很单调,绝对说不上曲调,但是在这鸣叫里,倾注着孩子的欢乐。因为喇叭不是到店家买的,没有塑料之类的化学气味,有的是一股清新的、闻得到植物生命律动的浓郁树汁的气息——它是孩子们砍下杨柳树枝杆,用它的树皮制作的。剥树皮很有考究,用钩刀在树皮上作螺旋形削划,青青的杨柳树皮,就剥成长长的带状,一卷就成。她的声音一传播,吹的人,听的人,都和整个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④不过,此举与环保意识不相干。杨树和柳树成排地长满了金华江畔,清明前后,正是她们疯长的时候,砍下枝杆,往地上一插,来年就是一棵树。正插为杨,倒插为柳。树上被砍的那儿,一定会长出好多枝丫,变得更为茂盛,就如城市园林工人修剪行道树。于是,清明节这天,孩子们的双唇,都因为咬着柳树皮制作的喇叭,而变成橘黄色的了。于是,我那遥远的清明节的细雨,是有清脆的声音的,是有色彩的。
⑤当然,也有阳光。阳光了就清明,这是一句触动人心的现代大格言。所以,阳光,是清明的性格。因为这是催人播种的阳光,这可是给人希望的阳光!沐浴着这份阳光,于农家,就是生活的责任,是生命的希望,是没有声音的呼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脱下了穿了一冬的鞋袜,下田去。下的是浸满了还有点刺骨的塘水或溪水的水田,做秧田,培育稻秧。
⑥做秧田是有考究的,肥料要足,耕作要细,糊得光滑平坦,然后,放光水让太阳晒着,让表面的土晒得结结实实的,为的是不让秧苗的根须往深处生长,防止拔秧移插的时候伤了它。开始晒秧田的时候,谷子种子就浸下水了,水是温的,为的是催出芽来。到了清明这一天,将谷种撒在秧田里。这可是技术活,要撒得匀称,角角落落都撒到,颗粒与颗粒之间,距离要相等。谷种是金黄的,阳光是灿烂的,空气是温热的。所以,象征着希望的阳光,也就成为了清明的性格。
⑦清明,是鲜美的。鲜美,就是清明的味道。这鲜美,不是鸡鸭鱼肉,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粗犷的、原始的、质朴的,有着无限野趣的味道。它主要是青团子给我的。在我那遥远的清明节,不叫青团子,叫清明果子,那是一个字典里查不到的字,是“食”字偏旁的一个“果”字。从这个字的组成,就可以想见它是多么有特色的了。其原料,是姐妹们,是妈妈奶奶外婆她们,到野地里一棵棵采到的野青蓬,都是刚刚长出土,洗净了和糯米一起捣成的。青,自然是原生的青。制作过程里,人们就被那一股清新的青草香味儿醉倒了,醉回到“原知”那儿去了。形状呢,不是搓成团的,而是将这青色的米团,放进一块模板里压出来的。模板是祖传的,比谁的年纪都大,像棒槌那么一根,挖出一只只糕饼状的模子,每压制一次,可得三到四枚,圆圆的,像只米饼,比杯口略小,上有龙凤花草之类的花纹,圆周是荷叶边。不必放赤豆馅,一入口,满口清香,一腔野趣,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清明!
⑧当然,清明,还有历史的纵深感与人生的立体感。这是因为人们对已经作古的亲人的怀念。这种感受,是站在新旧坟茔前获得的。有的,烧一炷香,点几支烛,放一串鞭炮,摆一份果蔬供品,然后,闭着双眼,在缭绕香火的幽香里,让自己走近祖先,走进历史,去获取生命的维度。
⑨我那遥远的清明节啊!今天,隔着拥挤不堪的交通工具去扫墓的那许多身影,我看到的始终是这一个完整的你。我和你,何日能够重新相逢呢?
文中说“阳光是清明的性格”,清明有怎样的阳光“性格”?
第⑦段中作者详写“青团子”及其制作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从文中找出一句抄写下来,并从修辞或用词角度作简要赏析。
如何理解文题中的“遥远”?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00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含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的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的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种”出来的石油有哪些优越性?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完成后面小题。(共18分)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②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③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④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⑤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老表要新式多了。
⑥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⑦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
⑧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
⑨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⑩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阅读2-6段,填写下表。

事件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我偷戴金手表
喜欢


我信中嘱托为手表上发条

我献上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文章③④两段写到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女都流泪了。请分析她们流泪时心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出你对第⑩段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
(2)请赏析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第⑨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