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梦萦水木清华
季羡林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30年代,清华和北大的门坎是异常高的。往往有几千学生报名投考,而被录取的还不到 二十分之一。因此,清华学生的素质是相当高的,而考上清华,多少都有点自豪感。
我当时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北大和清华我都考取了。经过思考,我决定入清华。原因是清华出国留学方便些。我以后没有后悔。清华和北大各有其优点,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各极其妙,不可偏执。
在校风方面,两校也各有其特点。清华校风以八个字来概括: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我只举几个小例子,新生入学,第一关就是“拖尸”。意思是,新生在报到前必须先到体育馆,旧生好事者列队在那里对新生进行“拖尸”。办法是,几个彪形大汉把新生的两手、两脚抓住,举了起来,在空中摇晃几次,然后抛到垫子上,这就算是完成了手续。墙上贴着大字标语:“反抗者入水!”游泳池的门确实在敞开着。我因为有同乡大学篮球队长保驾,没有被“拖尸”。至今回想起来,颇以为憾:这个终生难遇的机会轻轻放过,以后想补课也不行了。
这是不是表示旧生“虐待”新生呢?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觉得,这里面并无一点敌意,只不过是对新伙伴开一点玩笑,其实是充满了友情的。这种表示友情的方式,也许有人看不惯。我的看法正相反。我上面说到清华校风清新和活泼,就是指的这种“拖尸”,还有其他一些行动。
我为什么说清华校风民主呢?我也举一个小例子。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有一条鸿沟,不可逾越。教授的社会地位极高,往往自视高人一等。学生接近他们比较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开教授的玩笑。开玩笑几乎都在《清华周刊》上。这是一份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文章生动活泼,而且图文并茂。现在著名的戏剧家孙浩然同志,就常用“古巴”的笔名在《周刊》上发表漫 画。有一天,俞平伯先生忽然大发豪兴,把脑袋剃了个净光,走上讲台,全堂为之愕然。几天以 后,《周刊》上就登出了文章,讽刺俞先生要出家当和尚。
第二件事情是针对吴宓先生的。他正教我们“中西诗之比较”这一门课。在课堂上,他把 自己的新作《空轩》十二首诗印发给学生。这十二首诗当然意有所指,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 说不清楚。反正当时他正在多方面地谈恋爱。他热爱毛彦文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诗句“吴宓 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是夫子自道。《空轩》诗发下来不久,校刊上就刊出了一首七 律今译,最后一句是“锥心泣血叫妈妈”。熟悉清华经典的人都知道是谁。
学生同俞先生和吴先生开这样的玩笑,学生觉得好玩,威严方正的教授也不以为忤。这种 气氛我觉得很和谐有趣。你能说这不民主吗?这样的琐事我还能回忆起一些来。
清华学生一般都非常用功,但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中几乎空 无一人,而体育馆内则是人山人海,著名的“斗牛”正在热烈进行。操场上也挤满了跑步、踢球、 打球的人。到了晚饭以后,图书馆里又是灯火通明,人人伏案苦读了。
根据上面谈到的情况,我把清华校风归纳为八个字: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了整整四个年头,其影响当然是非同小可的。至于清华园的景色,更是有口皆碑,而且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
现在母校八十周年了,我为母校祝寿。我对清华母亲依恋之情,弥老弥浓。我祝她长命千岁,千岁以上。我希望在清华母亲百岁华诞之日,我自己能参加庆祝。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写“新生入学,第一关是‘拖尸’”意在表明旧生对新生的友情,也体现了清华校风清 新、活泼、民主的特点。
B.文章第三段写到清华和北大我都考取了,最终决定入清华,原因是北大清华虽各有优 点,但北大不如清华。
C.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木清华景色四季各具 特色,有口皆碑。
D.文章的结尾,照应了开头,既抒写了对水木清华的依恋之情,又表达了对已历经八十个 春秋的母校的深深祝福。

E.文章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语言清新自然,但意蕴深远,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的境界。
(2)文章以“梦萦水木清华”为题,有何作用?
(3)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品蕴含的情感,并联系现实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一情感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6岁的博士生石嫣是中国公费派往美国务农,学习CSA的第一人。回来后,《青年周末》记者问她:你带回了什么?石嫣想了想: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
青年周末:什么是CSA?
石嫣: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让农场和社区间建立一种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美国于1986年引入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当初,美国人富兰克林带着问题考察东方农耕:美国不到百年就穷尽了地力,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依旧肥沃,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他写下《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认为东方农耕是可持续的、最优秀的农业。
青年周末:实地体验CSA需要做些什么?
石嫣:CSA提倡的是生态有机农业,基本上是人工或者只借助小型机械进行有机耕作,多数农活需要人亲力亲为,劳动强度大。
青年周末: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你不了解农业耕作?
石嫣:我学的是农业经济,并没有接触多少农耕技能方面的东西,大学课程也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说,大部分学农的大学生都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
青年周末:CSA和中国目前搞的无公害、绿色订单农业差不多吧?
石嫣:不一样。目前国内的做法基本上是,有人在做这个生态农业,然后消费者随时给他电话,他随时给你蔬菜,你当场交费;或者你来农场,随时买,随时交费。但CSA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消费者定我的蔬菜,要在这一年的秋后,把下一年你要的蔬菜钱交给农民。农民在种地前,已经把这一年的收益获取了,他种地时是没有经济风险的。我呆的明尼苏达州农场,今年共有33个消费者定了农场的蔬菜,每个消费者在去年秋天支付了460美元,用来购买今年收获季中20周的收成。
青年周末:用什么保证农民一定会尽力提供给社区居民所需要的足够好和新鲜的蔬菜?
石嫣:我们从春到秋都在努力地进行有机耕作,精心呵护各种蔬菜瓜果的生长。每周提供给我们的客户足够份额的蔬菜。周三采摘、清洗、装箱,周四运送到指定位置,保证一个4-5口的家庭一周有新鲜健康的蔬菜。
青年周末:全凭自觉?
石嫣:靠彼此的信任!客户离农场都很近,最远的客户车程都不超过30分钟,有的客户每周会自己来农场取菜。他们可以随时来看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还与农场主人成为亲密的朋友。
青年周末:据说美国农场有十几万个,CSA却只有两千多。在美国,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不算主流,你觉得自己在美国当了半年农民就能在中国搞起来吗?
石嫣:我从美国经验得出,做CSA要从小做起。后来做好了,也要规模适度。需要你提供份额蔬菜的客户多了,你会无暇顾及他的感受,CSA赖以存活的信任就会削弱,所以大对于CSA未必好。我觉得,在中国城郊或者中小城市是比较好做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均耕地不多,比较适合人工有机耕种。不过,我觉得中国的消费者可能更多地会衡量所获取的价值,会怀疑一个农民在他那面积不大的地里如何种出不同种类的蔬菜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不管怎样,我都要试一试。
青年周末:你能预计自己会碰到的困难吗?
石嫣:今天,大多数人更愿意买便宜的食品。生态有机农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贵些。但是,人们可以去买贵的衣服鞋子,为什么对食物如此吝啬呢?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也想做一点实事,希望能通过CSA的实践,建立城乡的良性的互动。善待农民,重建信任,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和生命。
(选自《青年周末》,记者邓艳玲)
石嫣说“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根据文意,她其实带回了
下列有关“CSA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SA模式是一种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
B.CSA模式推行生产者全部使用人工操作的生态可持续种植方式。
C.CSA模式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并相互信任。
D.CSA的规模要适度,在中国,应多选择在城郊或中小城市发展。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CSA模式的农场在采摘水果和蔬菜的当天便能送货上门,这样可以确保消费者享用到新鲜安全的蔬菜水果,也可与客户成为朋友,建立城乡的良性互动。
B.被采访者石嫣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对农业经济农耕技能原本就很熟悉,作为中国派往美国务农的第一人,她对各种农活亲力亲为,并获得了很多经验。
C.对农场经营者来说,CSA模式使他们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在蔬菜成熟甚至种植之前就可以进行预售,环保健康,并且共同承担风险,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D.目前,在中国实行这种CSA模式有一定的困难,尽管客户与农民之间有信任,但仍有消费者过多地衡量他获取的价值,怀疑面积不大的地里能种出各种蔬菜。

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题目。
维维,往窗外看……
[俄罗斯]格·叶·雷克林
电车里挤得不能再挤了,不论是老爷爷,还是老奶奶,甚至连残废人都站着。
有一位年轻的女读者坐在那儿吟诵着莱蒙托夫的诗句:“海边坐着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
过了10分钟,15分钟,画面依然如故,还是那一页书,还是那一行诗:“海边坐着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姑娘还是那样稳稳当当地坐着,装着在看书。7岁的小弟弟还坐在她身旁的位置上,她小声对弟弟说:“维佳,往窗外看,装着什么也没有发现。”
一位乘客责备地说:“姑娘!你们该让个座。小弟弟也那么大了,站一会儿没事儿。”
姑娘“没听见”,她还是一个劲儿地吟诵着:“海边坐着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
维佳很不好意思,碰了碰姐姐,姐姐却回答说:“没关系!谁也不会说。”
“你可知道……”
“住嘴,你!”
……
他们回到了家里。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喊维佳吃饭,维佳却望着窗外不作声。
“维佳!该叫你几遍?”
维佳望着窗外,还是不作声。
“维佳!”
“住嘴,妈妈!”
“维佳!你这样说话不害羞吗?”
“谁也不会说……”
爸爸回来了,妈妈为儿子的表现同他议论了好长时间。
“他是从哪儿学会这些粗话?”
爸爸煞有介事地说: “是外边呗!孩子是在外边学坏的,是在院子里学坏的!不应该让维佳到院子里去。”
议论到此,他们又觉得心安理得了
维维的形象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说说这一变化给我们哪些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开机关机
叶延滨
每天都有这个动作,电脑打开,看看邮件,上上网,写点东西,然后关机。开机关机,好像睁眼闭眼,一天过去了。这是信息时代我的基本生活姿态。我不微博也不微信,因为我知道,那样的结果会让我完全成为信息链条上的一个结点。手机二十四小时开着,但它控制不了我。
开机关机,能关机很重要,像读书,能打开,也能合上。放在书架上,不声不响地陪着你,不响铃,也不病毒,更不索要你关注转发,大概在今天,能这么绅士地与你相处的,也就是这些书了。
这是我的小世界,一间书房,6架书架上一群沉默的书,还有地上的桌上的书,围住一台每天开机关机的电脑。开机和关机,把这个小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开机的时候,这是一个工作室,关机的时候,这是一间书房。
这台电脑用了3年了,应该算在书房里坚持的时间最久的了,它的前辈,不到3年就退休了。我用电脑20年,用了3个台式机和7个笔记本,除了电脑太迅速地更新换代,还有我的喜新厌旧,电脑是工具,是工具中的朋友,也是玩具,是朋友中的玩具。而书不一样,一辈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母亲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从省城被“下放”到大凉山“锻炼”。一年后,她没有回来,留在了那里当一名师范学校的语文老师。第二年,我转学去大凉山陪我的母亲。老掉牙的道奇改装的长途客车在高山峡谷中呜呜地轰着油门,跑了三天,在我骨头被抖散架之前,我到了母亲的身旁。山坡上的简易宿舍只有七八平米:一架床,一个书桌,一只竹籘椅,两只旧皮箱,书上桌上有个两层板的小书架。书架上除了课本讲义,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少年维特之烦恼》。书很旧,还是竖排版的。母亲是这所学校里极个别的,自费订阅报纸杂志的老师,订了一份《人民日报》,还订了一份《人民文学》。报纸送到家都是一周前的旧报了。杂志上常出现的名字现在还记得的是刘白羽、杨朔、茹志鹃……在那个小屋里,我开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阅读经历,把从这所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所有书几乎读了一遍。从《林海雪原》《春青之歌》到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冒险小说,从福尔摩斯到列夫·托尔斯泰……在那个饥饿年月的大凉山,我却凭借书之舟,在另一世界中成长起来。那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光,如果没有书,那间小屋就是真正的囚室,而一本又一本在这小屋里陪着我的书,让我在另一个世界里穿越。常常是饥饿驱赶我,让从书上抬起头来,抬头就看见窗外山坡上的阳光,从青林的枝叶间泻下来。神秘而宁静的美,又催我埋头读书,带着阳光一样的心境,重新走进书页打开的世界。
那是个非常年代,边地的蛮荒,四处漫延的饥饿,还有跌落于社会底层的无助,笼罩着母亲和我同住的这间小屋。如果没有书,这小屋无疑是间囚室,囚禁着母亲的不幸和我的童年。然而,母亲带着她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里骄傲地过着一个乡村教师的生活。我抱着一本本芜杂而没有选择的书,喂养着饥饿精神和身体。
想到那间小屋和我的读书状态,真如那个成语:如饥似渴。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难,身处逆境,捧上一本书,就全然沉浸于其中。能有其他的东西,代替书为我解忧与我为伴吗?没有!这个经历让我一辈子无论在哪里,都有一个底色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与学历无关,从小学到大学,规定的教材虽然可以烂熟于心,但那样的书读得再多也与“读书人”之读书不同。一种是禽鸟的野觅食,或是鹰,或是雀,食肉或食谷,都是天性;另一种是鸡或鸭,流水线配餐或填塞,与快乐无缘。
也许这是一种命运,是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所以,我以为,在今天以读书抑或不读书,去评价和观察一个人,不合时宜。
开机,这个世界多精彩,有那么多机会和秀场,也有那么多牢骚和错愕!关机,这个世界多安静,一屋子的书守着我,宽厚而沉默地守着我的心事。他们能听懂我的心事,因此才不离不弃。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第11期)
根据文意,说说“底色:读书人”的含义。
“我用电脑20年,用了3个台式机和7个笔记本”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第6段为什么要写母亲“下放”到大凉山?
文章为何要以“开机关机”为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呈现出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气象。
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可以说,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学理论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使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应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一是。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8月第16期,有删改)
文中划横线处,应填的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是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各派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这说明碑学流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帖学兴盛于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但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以使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C.在王羲之的倡导下,魏晋文人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品格提升。
D.帖学虽然封闭、自足,但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它的艺术高度。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季以来,又碑学人物,从并不知名的碑志取法,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碑学大家。
B.帖学拒绝向碑学学习,因而造成其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和传承的递减性。
C.在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人们探索前进,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不是膜拜权威。
D.碑学、帖学都应以开放的心态互相借鉴和学习,书坛发展的势头,才会愈加强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守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愈远,还是人类愈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愈远,还是人类愈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结合文本,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共7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