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4分)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6分)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
(24分)“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就是通过限制政府 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 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据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二: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 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 移植起步的。
——据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 阅读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简要分析“权限 说”对近代英国和美国宪政的影响。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用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
(3) 简述建国初期我国宪政建设的主要成就。
(28分)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 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 盾运动的中心,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编纂实 践中,充满着“西欧中心论”或可称之为“西欧中心史观”。
——据《全球化和全球史》等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 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 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 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据《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
(1) 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简述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6分)
(2) 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在19世纪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充 满“西欧中心论”的原因。(lO分)
(3)阅读材料三,与“西欧中心论”相比,“全球史观”有哪些突破?简述“全球史 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历史观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王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材料二: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
30%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30%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10% |
是一场灾祸 |
16% |
其他 |
14% |
材料三: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年份 |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
死亡率 |
|
1949 |
16‰ |
20‰ |
1958 |
17.24‰ |
11.98‰ |
1960 |
负增长 |
25‰ |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饭革命的道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整。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材料二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思想主张?这个时期他是如何把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的?
(2)材料二中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和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