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历史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达拉第被当做凯旋而归的英雄得到迎接和欢呼。巴黎的报刊都在狂热地称颂达拉第和外长博内,赞扬他们同张伯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拯救”了和平。勃鲁姆甚至在《人民报》上写道:“没有一个法国女人或者男人会拒绝向尼维尔·张伯伦和爱德华·达拉第两位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战争不会落到我们头上了。巨大的灾祸消除了。生活能够重新自然进行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能重新恢复工作,高枕无忧。每个人都能享受秋天绚丽的阳光”。
——吕一民《法国通史》
(1)材料中“‘拯救’了和平”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材料分析英法这一做法的目的?(4分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巨大的灾祸消除了”的认识?(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分)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此原则下,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4分)
(2)材料二的照片中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此事有何重大意义?第二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

近来,钓鱼岛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2分)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材料三: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2)根据材料三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四: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其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世官制度下官员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材料三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部分内容
材料一:东北沦亡。时有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材料二: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请回答:
(1)张、杨是何时发动“西安事变”的?
(2)材料一列数了哪些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事件?
(3)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结果。
(4)材料二中“介公”指谁?张杨“诤谏”的目的是什么?张杨“诤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演说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30年代大危机的特点。
(3)面对材料一、二的情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4)材料三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
现?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