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时代伟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材料三: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经过艰苦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1)【改编】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主张,为“求富”,李鸿章创办了哪一著名民用工业?
(2)【改编】材料二中提到的孙中山先生,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原题】(2)材料二中提到的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开始的事件是什么?1934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征,请写出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事件两例。哪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4)根据材料四,请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请说说对外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1)材料一中导致清政府“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材料中“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有人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材料二中观点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在这种观点下,中国的有志之士发起了什么运动?(2分)
材料三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3)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2分)
(4)“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黑暗依旧”?(3分)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个事件。(6分)
材料二 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业定矣。”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变法遂起。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先爆发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可在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3)据材料三,说明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孙中山的救国思想有怎样的发展。(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错误的处境”指什么? (2分)英国是如何“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 (2分)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材料三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2分)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请回答:
(1)这一案例反映了清朝什么事实?
(2)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