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我们要再现林则徐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场景,最好选择()
A.虎门销烟 | B.黄海海战 |
C.收复新疆 |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句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A.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
C.列强入侵使中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现状 |
D.《南京条约》签订后,个体农户纷纷破产的现实 |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
“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出曾提出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主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