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材料二: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2)结合材料二,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文艺创作为什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对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2)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
(3)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如果你就这一问题在班级演讲,请拟定你演讲的两个核心要点。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出现增速下滑、增幅缩小、质量提高的阶段性新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及部分地区GDP增速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4年上半年,电子商务零售交易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8.4%。电子商务通过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管理水平,加快了商品流通;将进一步引导企业投资信息网络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会促进物流配送、IT服务、即时通讯等行业的发展。
(1)请概括材料一的经济信息?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作用。
材料三: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市人大代表经过调查走访,在该市人大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经该市人大讨论通过后,将该议案交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单位承办。日前,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督办组对该建议的实施进行督办,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中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合肥市某小学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数字化信息技术深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建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首先,他们将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互联网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博客、微信、QQ等上传自己的教案、课件、论文,进行资源共享。其次,他们建立“云教室”,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制成视频,放入云教室,形成“微课堂”。学生通过“微课堂”进行线上自学,在家里就可以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和学生展示的场所。对有些在学校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入“云教室”进行“再学习”。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在“云教室”里开设了陶艺、剪纸、跳绳、魔方、标本制作等二十多门特色课程供学生选修。
有评价指出,该校的做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兼顾学生学习个性的缺陷,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随着“云教室”的发展和完善,该校上课外补习班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部分网瘾学生的网瘾程度也大大减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科技进步对学校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该校的经验引起广泛关注。有人在对该校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科技创新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对此观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你的态度,并从实践观角度阐明你的理由。
(3)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国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请结合材料,就倡导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写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每一条字数限15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98年,海南省开始谋划生态省建设方略。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确立了“西部工业区、中东南部热带高效农业区、东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布局。坚持实施“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注重生态保护,在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6年起,海南省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如今,国际旅游岛与生态省建设双管齐下、良性互动,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将是一个绿色之岛、和谐之岛。
材料二:1999年,海南省先后通过省人大代表议案和地方立法形式,确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
海南省坚持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不予供应土地。相继颁发《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及规章。启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程序。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主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取得共识。在海南,生态教育已成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公众与青年学生已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力量,定期举办的生态文化论坛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海南省在建设生态文明省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海南省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是如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的?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服务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同时又强调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
材料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请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政府应该做到“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的合理性。
(2)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