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宜就,二者斯强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等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后, 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孙文《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共同之处? 在认识中国近代形势上,两者有什么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归纳说明各自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     、     、     、    
⑵提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观点的是哪幅图片中的人物(   )
 

A.图一 B.图二 C.图三 D.图四

⑶在图二、图三人物所体表的阶级派别之间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⑷概括归纳四幅图片中人物的思想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的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图所示)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图1回答,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3)根据图2回答,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
(4)根据图3回答,邓小平在南巡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被简称为什么?讲话围绕什么根本问题展开?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中期,中国人学西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列举二个中国近代史上学习外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4)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分别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请回答: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令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一《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一《中国近代史》
(3)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乙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
丙教授头束辫子,身穿马褂,摇头晃脑大谈君师主义。
丁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恐再二千余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宪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4)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