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实验室用氧化锌矿粉(主要含ZnO、FeCO3、CuO等)制备碱式碳酸锌[Zn2(OH)2CO3],并将其用于合成氨工艺脱硫研究。
(1)“酸浸”时保持H2SO4过量的目的是 。
(2)写出氧化时的离子方程式: ;
(3)流程中调节pH=5.4所加试剂X为 (填序号)。
A.NaOH B.ZnO C.ZnCO3
滤渣1的成分为 (写化学式)
(4)上述流程中的“滤液”可以用作化肥,该滤液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5)合成氨原料气脱硫原理如图,碱式碳酸锌吸收硫化氢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为了验证Cu和浓H2SO4反应的产物中有SO2和H2O,选用下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B中有无水硫酸铜、C中有品红溶液、D中有氢氧化钠溶液
(1) 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
a接,接,接;
(2) 仪器B、C应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SO2和H2O?
B中,C中;
若将 B、C装置前后对调,对实验有何影响
。
(3) D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4) 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NaHCO3的受热分解实验。请回答:
(1)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填序号),否则会引起。
①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②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3)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思想方法,请仔细观察表中100mL稀盐酸和2g Zn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锌的 状态 |
C(HCl) mol/L |
溶液温度℃ |
锌消失时间(s) |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1 |
粒状 |
0.5 |
20 |
39 |
400 |
2 |
粒状 |
0.6 |
20 |
41 |
310 |
3 |
粉末 |
0.5 |
20 |
40 |
280 |
4 |
粒状 |
0.8 |
20 |
40 |
200 |
5 |
粉末 |
0.8 |
20 |
40 |
30 |
6 |
粒状 |
1.0 |
20 |
40 |
120 |
7 |
粒状 |
1.0 |
30 |
50 |
40 |
8 |
粒状 |
1.2 |
20 |
40 |
90 |
9 |
粒状 |
1.2 |
25 |
45 |
40 |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反应属于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6和7表明: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还有(填实验序号);
(3)根据实验1、2、4、6、8可以得出的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是:;
(4)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能表明这一规律的实验序号是1、3与。
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得少量碘水。现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
B.把50毫升碘水和15毫升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水 |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漏斗放正 |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1)填写上述操作的正确顺序的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G)步骤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物质中,能用来代替CCl4的是
A汽油 B 酒精 C NaCl溶液 D NaOH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