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萤火虫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干燥后研成粉末(无光)。然后完成如下实验:第一步:向试管A中加入粉末和蒸馏水,A中出现淡黄色荧光,2 min后荧光消失。第二步:向试管A中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第三步:向试管A中滴加ATP溶液,荧光恢复.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2 min后荧光消失”,说明细胞内含有大量的ATP |
B.“A中出现淡黄色荧光”,说明ATP水解时2个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 |
C.“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中的能量不能被细胞利用 |
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细胞内的直接能量物质是ATP而不是葡萄糖 |
细胞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细胞质功能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为避免转基因植物花粉传播导致基因污染,可将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中 |
B.控制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
C.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
D.活细胞中细胞质是不断流动的,有利于物质运输 |
如图表示某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三个处理中b是此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 |
B.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不可能是酶制剂的量不同 |
C.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 |
D.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很可能是处理温度的不同 |
将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成装片,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 g/mL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15分钟后,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果是()
A.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也发生质壁分离 |
B.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破裂 |
C.前者发生细胞破裂,后者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D.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皱缩 |
下列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 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
C.K+通过原生质层 |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
B.水分子进入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 |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
D.大肠杆菌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