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两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虽然彼此间屡起战端,但议和后的和平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到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辽、宋、夏、金时期一个阶段特征是什么?最后结束这一局面的是哪个政权?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新政策。“三农”问题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 。(2分)
(2)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 和 运动。 (4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2分)
分析对比:
(4)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2分)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2分)
历史认识:
(6)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2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你知道这两个地方分离祖国多少年?
(2)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请写出这一构想的含义?
(3)材料二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对台政策主要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邓小平
材料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
(3)材料三出自哪次大会报告?这次会议提出了什么理论?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伟人各自开创的两条道路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中状况,党和政府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据材料一分析制定这一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新体制指什么?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选自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1952-1965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
材料四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表格,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国家颁布的什么法律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我国政府引导农民参加了什么组织?(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图一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材料中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