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1902 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4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馆领事给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言: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金。现在,评委会找到了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
爱因斯坦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幼年、青年时的爱因斯坦对孤独感到是厌恶、愤懑和痛苦。成年之后,他才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这是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著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1933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从此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轶闻趣事。人们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爱因斯坦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来说是多余的。
爱因斯坦有一件“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这件事说的是1940年8月在西拉法的推动下,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了原子武器,爱因斯坦在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的一封信上签了名。仅仅在事后,爱因斯坦就深感后悔,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德国战败之后,这种恐惧消除了,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西拉法写道:“到了1945年,我们就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而我们担心的却是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的国家。”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以便借助他向罗斯福呈递自己的备忘录——竭力预防对日本城市实行原子弹轰炸。爱因斯坦的信是发出去了,但并未到达收信人手中。爱因斯坦的沉痛不仅在于理性的成果被用于了非理性的好战和对人类的毁灭,还在于从事理性探讨的忘记了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正义。
(摘编自张武等《爱因斯坦》)
相关链接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摘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的7年里,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物理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达到了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B.爱因斯坦一生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其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光电效应定律”,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C.在青年时代,孤独使爱因斯坦感到厌恶和痛苦;但成年之后,他爱上了孤独,并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其味无穷。
D.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原子武器,爱因斯坦组织一批科学家写信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但事后就后悔了。

E.二战后期,爱因斯坦反对美国政府对日本城市进行原子弹轰炸,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中说,评委会找到了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的“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为什么说措辞是“聪明无比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爱因斯坦认为促进原子弹研制是“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而且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科学家参与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
枯树与鲜花
雷抒雁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他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第三自然段中枯树和牵牛花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作者为什么微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共6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之中,又使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对“真的猛士”中的“猛士”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刘和珍 B.为革命献身的烈士
C.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先驱 D.包括刘和珍等烈士在内的革命志士

对第一个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烈士为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悲哀,以为国捐躯而感到幸福。
B.歌颂烈士的英勇无畏,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
C.作者为烈士之死悲哀,为其献身精神而备感欣慰、自豪。
D.烈士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悲哀,以勇往直前、为国为民奋斗献身而感到幸福。

画线句为何用问号,理解正确的是 ( )

A.对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表示怀疑
B.启发读者思考猛士是多么崇高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C.肯定这些猛士的行为
D.表示不理解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共6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都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种“好处”指的是 ( )

A.因为不能朗照,显得特别宁静。
B.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的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C.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D.因为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都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们分别指的是 ( )

A.满月与淡淡的云。 B.满月与淡淡的云遮住月色。
C.朗照与被淡云遮隔后的疏朗的月光。 D.朗照与朦胧的月色。

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江逆行·墨迹
张抗抗
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岸是白色,水是黑色;岸是绿色,水是黑色;岸是金色,水是黑色;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
它的父亲是灰色的山岩,它的母亲是褐色的泥土;灰与褐调成了黑色。它从上游峻峭的石砬子下来。
它的父亲是高高天上金红的太阳,它的母亲是茫茫旷野上蓝莹莹的冰雪。太阳拥抱了冰雪,橙与蓝生成了黄色。它从上游坦荡的雪原上来。
它的父亲是猎人红红的篝火,它的母亲是山谷中绿色的帐篷。篝火照亮山谷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它从上游密密的森林中来。
它撞开石砬子、穿越雪原、绕过森林——它自由自在地兜着圈子。在江叉里留下一个个迷人的崴子与小岛。几千年几百年来它以这弯弯曲曲的江道显示自己的风采,得到过多少夸赞和誉美。
如今若是有人坐船从那灌木葳蕤的江湾里西行,望望天,望望水,便迷惑起来——太阳怎么落到身后了?这是往哪儿?
它便咯咯地乐,咬牙切齿地乐——记住了这是条无可奈何的回头路。你必须走主航道,小岛在主航道一侧;你不想同太阳捉迷藏,就白白地将那小岛拱手相让了。
除了那时常迷失方向的太阳,还有那些钉在它身上的红红白白的浮标,还有巡逻艇、瞭望塔……总使它感觉到被肢解、被分割的耻辱。都说水是无法切分的,可它就摆脱不了那种被剖开后,又重新拼接起来的羞愧。好像它是一双鞋、一副手套,走同一条路、为同一个人,似乎是一个整体,却明明又貌合神离。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汲取它的江水灌溉土地的人,那些造了船让它推着走的人,那些隔江相望嬉戏游泳的人,变得这样互相仇恨?它总为这仇恨觉得隐隐的不安——因为他们似乎因争夺它而仇恨,仇恨中又似乎对它爱得越发痴迷,把它爱成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孤独寂寞的江,一条没有电站大坝江桥水运的无能的江,一条连太阳都经常站错位置的混混沌沌的大江。
它好悲哀
于是它常常闭上眼睛。它的眼前黑黑。人们看它也黑黑。
于是它常常沉默,缩在它的冰雪母亲怀里,戴上它儿时的小白帽静静怀想,怀想那个没有巡逻艇的远古年代和父亲的石砬子。
它实在憋闷得太久时,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粗鲁地将母亲白色的庇护砸得粉碎。它承受不了自己的愤怒,便露出尖尖的牙齿咬噬江岸,将自己撕成冰雹和雪片,炸裂成巨大的冰排——那冰块在阳光下竟也透明得发黑,如凝结的血液,缓缓东移。
每年春天,它总要这样爆炸一次、毁灭一次,又复生一次。
它墨迹斑斑地写下自己的欢愉和痛楚。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黑龙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描摹刻画出了一条充满着生命意味的黑龙江,其间,主要对落后的历史进行了深沉而厚重的反思。
B.“从天边来,到天边去。”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前后照应、深化情感等多维功效,同时,给读者带来了悠远的视觉思维的暗示。
C.全文语言的亮点之一便是“叠词”的运用。巧妙运用“叠词”,有利于思想情感的叠累深化,为全文舒缓唯美的情感表达助力。
D.在修辞技法方面,“拟人”,是本文运用比重较大的一种修辞,让江水的流淌充满了人性的质感,拉近了文字与读者的心灵距离。

E.全文标点运用丰富多样。破折号、省略号与逗号、句号的交互使用,让文章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参差美感:语意的断裂与绪意留白。
“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中提到“它好悲哀”。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它”究竟在“悲哀”什么?
有读者曾说:“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充满强烈的爱与憎,那属于张抗抗特有的感情比比皆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爱”与“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记文学自身因素主要由传主、题材、情感表达、体裁形式、表现方法等组成。
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但在史传中传主以上层人物居多,在散传中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但原来不知名的人也有因被知名的作者写了传而知名的。如胡适给李超作传,李超虽死,其名为后人所知。又如1928年一部由中国人盛成创作的法语文学传记《我的母亲》在法国出版,旋即风靡世界文坛。
传记题材,在古代传记文学中,尤其在史传中以写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为主,因为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总的以人物外在社会活动,即“公生活”为主。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而到近现代传记文学,则既写“公生活”,也写个人家庭生活等,即“私生活”,题材日渐扩大。
传记的情感表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另一方面指作者通过传记的情感抒发。在史传中,司马迁的《史记》传记文学有很强的抒情性,其作品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传由私撰发展到官修、集体写作,个人情感难以表达,抒情性逐渐减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减弱。在散传中作者的抒情成分多少不一,但一般说作者的抒情正当而且浓厚,其艺术感染力也比较强。如明代中期归有光的传记文《先妣事略》为自己母亲立传,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但对母亲的感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
体裁形式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有一人一传的单传,也有一类人合为一传的类传。类传也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如范晔《后汉书》创立多种新类传,扩大了传主的类型。现代传记以篇幅大小分为长篇、短篇传记。古代传记受史传的列传影响,篇末往往有一段论赞,如《史记》传记篇后的“太史公曰”,或补记史料,或写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古代传记因多短篇则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梁启超的部分传记创作,如《罗兰夫人传》《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已开始分章节。
传记文学的表现方法,除受自身传统影响外,还受其他文学样式和外来传记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传记文学与小说同属叙事文学,同以写人为主,只是传记坚持写真人真事,而小说多虚构。但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互相借鉴与吸收。唐代的传记与传奇就相互影响。清初侯方域的《马伶传》,现代胡适的《四十自述》的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都用了小说笔法,因而文势曲折,引人入胜。
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创作环境好转,近代、现当代又曾出现过许许多多伟人名人、先进人物,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一定可以再造辉煌。
(选自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有删节。)
下列关于传记文学自身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主是传记文学自身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记文学的传主既包含帝王将相,亦包含平民士人。
B.古代史传中的传记题材,主要以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即总的是以 “公生活”为主。
C.传记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包含了传记主人公的情感,亦包含着通过传记写作而抒发的作者情感。
D.传记体裁形式是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可分为单传、类传。

下列对古代传记与近现代传记的比较,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散传中的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了平民百姓,而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
B.题材上,古代传记文学一直主要描写传主“公生活”,而近现代传记既写“公生活”,亦写“私生活”。
C.因多短篇,古代传记往往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一些传记创作开始划分章节。
D.无论是古代传记,还是近现代传记,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与其他文学样式互相借鉴、吸收,特别是小说。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现代传记文学中,一些原来不知名的人因被知名作者写传而知名。这说明写传者与传主间会相互影响。
B.我国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而现代传记不在意惩恶劝善的功能,所以题材范围发生着变化。
C.传记的情感表达与其艺术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表达缺失,艺术感染力便会相应削弱,反之亦然。
D.因为现代社会创作环境不断好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的创作一定会再造辉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