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1931 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恰恰在这时,他碰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在其指导下,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能牢记学过的所有数学公式。这些训练对他在日后科研中处理数据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他敢于挑战难题,大三时撰写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之后文章被苏联数学刊物全文引用。
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学生。他先后发表了5篇高水平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提出超导“双带模型”。同年,获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渡江战役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为了培养亟需的原子能研究人才,八年间他两次改变专业。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拟定试验总体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准备。核试验的准备,国内没有人懂,也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研制爆炸所需仪器,并编写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理论和技术问题,交代工作时,总是条理分明、清楚准确,有时还写下书面材料,以便他人尽快开展工作。同时为年轻人争取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平台,实事求是地介绍、推荐吕敏、杨裕生、钱绍钧等加入研究队伍。
短短两年中,程开甲到研究所、院校、部队召开了几百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并成功主持完成首次地下核爆炸。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和朱光亚等人决定进入地下爆心考察。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会产生多大危险,但程开甲经过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顾不上自己身体吃了多少剂量,在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得汗流浃背,仔细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二十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及首次空投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近年来提出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现在,他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展开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光明网》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老师束星北教理论物理,常常不拿课本,但讲得生动透彻,让学生牢记不忘。他和程开甲经常在教室里研讨问题,同学们戏称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真心的相对论”。若干年后,程开甲与高耀珊结婚,束星北还给他们当了证婚人。(《解放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测试方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基地的一位副司令员。有人劝他:“人家是领导,你不要争了,出了问题他负责。”他却严肃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领导,这些数据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办。我要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结果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党史纵横》2005年第5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听到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传来捷报时,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在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资料后,整理行装,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其他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C.程开甲的测试方法虽然遭到很多人包括副司令员的反对,但他坚决主张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处理,体现了他对核试验研究事业敢于负责的精神。
D.在核试验中,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自身得到了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E.本文通过描写程开甲的语言、动作等内容,展现了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表现了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怀,“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变色龙的启发
 有一种叫避役的爬行动物,体长也就25厘米左右,但它的本事不小,舌头能从嘴内伸出好几厘米长,便于捕捉昆虫;更有一个绝招,是它能随时伸缩身体,改变皮肤的颜色,使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如树木花草等)的颜色保持一致,以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避役的善于变色使它获得“变色龙”的称号。
  人类是最善于学习和创造的高级动物。变色龙的本事使不少军事家和材料科学家羡慕不已,都想学学变色龙的本领,看看它是怎样练就这身变色功夫的。后来发现它的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通过伸缩身体而使表皮色素细胞发生变化,也就变化出多种颜色。
  美国国防部为了对付前苏联的侦察卫星对美国部队和军事装备的侦察,在20世纪60~70年代研制出了一种变色龙式的隐形材料,并把它们涂在各种武器上。这种隐形材料可以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变换颜色:在草地上它就变成草绿色,在沙漠地区它又变成沙子的黄褐色,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使照相侦察卫星对这些地面的武器难以分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冷战气氛有所缓和,一些材料科学家,尤其是日本的纺织业,为了抢占世界的服装市场,别出心裁,开始大力研究变色服装。这种服装特别受那些喜欢寻求刺激的男女青年的欢迎。
  1989年,日本东邦人造纤维公司研制出一种叫“丝为伊UV”的变色衣服,在室内穿时是一种颜色,但到室外在阳光下一晒,它就变成蓝色或紫色。原来,这种衣服是用一种能因感受紫外线而改变颜色的有机纤维制成的,只要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到衣服上,颜色就发生变化。日本东邦人造纤维公司还制造了一种变色游泳衣,人一旦穿上这种游泳衣,在岸上是一种颜色,只要一跳进游泳池,它就会变出红、蓝、绿等鲜艳色彩。原来,这种衣服是用一种感温纤维制成的,只要周围温度一变化,它的颜色就会改变。
  1991年在伦敦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时装表演,女模特身着款式新颖的时装行走时,服装不断改变颜色。原来这是英国的材料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液晶服装面料,这种面料在28~33℃的范围内具有变幻莫测的色彩。如在28℃时衣服呈红色,在33℃时又呈黄色。模特在行走时使衣服以不同速度和方向摆动,身体各部位的体温就发生变化,这样时装就会变幻出彩虹般的迷人色彩。
变色材料的用途今后将越来越广。现在有一种茶杯,当茶水温度达到不冷不热时,茶杯表面上就会出现一种图案和文字,如“请您用茶,祝你健康”之类。原来,在这种茶杯的外面涂有一种感温变色材料,一到适合饮茶的温度,它就显现出鲜艳醒目的颜色来提示你:请用茶吧!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变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避役获得“变色龙”的称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是舌头能伸出好几厘米长;另一个是它能改变皮肤的颜色,以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
B.避役的表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通过伸缩身体而使真皮色素细胞发生变化,也就变化出多种颜色。
C.变色龙是通过伸缩身体而使表皮色素细胞变化来实现变色的,服装设计师也是依据这一特征选取了感温变色材料作为服装材料,设计出了变色服装。
D.1989年,日本东邦公司研制出一种变色衣服,用一种能因感受紫外线而改变颜色的植物纤维制成的,只要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到衣服上,颜色就发生变化。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国防部为了对付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对美国部队和军事装备的侦察,研制出了一种变色龙式的隐形材料,并成功地把它们涂在各种武器上。
B.人类从发现变色龙的特征之后,就同时致力于军用和民用研究,并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C.经过研究,人们利用感温的材料实现了军用的隐身和民用的变色的目的。
D.感温变色游泳衣就是利用野外、室内、水中和海岸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出各种颜色的,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刺激。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发现动植物的各种突出的特点,并加以研究,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就能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出新技术。
B.隐形飞机与隐形衣服虽然都能实现隐形的目的,但其隐形的手段是不同的。隐形飞机主要靠回避相应的波长而隐身,隐形服装靠材料变色实现隐身。
C.从日本研制出的变色游泳衣、英国的材料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液晶面料服装和现在的变色茶杯来看,变色与材料的感温程度有关,与阳光的照射无关。
D.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对变色材料的利用今后将越来越广,一定会应用到侦察服装、公共汽车等方面上来。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宫阙 入目三分 戏谑(nüè) 叱咤(zhà)风云
B.诡秘 大块朵颐 应(yìnɡ)承奴颜婢(bēi) 膝
C.巨擘 情投意合 箴(zhēn)言强(qiǎnɡ) 人所难
D.震憾 学贯中西 整饬(chì)徇(xún)私舞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深蓝”的胜利意味着什么?
[美] 戴 森
1997年5月,人类的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软件程序“深蓝”击败,这一事件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发展步伐的人们来说不算什么惊奇。然而,我们一定会对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感到伤心。人类大师是个艺术家,在棋盘上创造走棋的模式,艺术家被机器击败是真正的悲剧,它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卡斯帕罗夫突如其来的失败更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卡斯帕罗夫进入赛场时自信十足,走出赛场时疲劳沮丧。比赛应当安排得像1972年鲍比•费舍尔和鲍里斯•司帕斯基的历史性比赛那样。那是由二十一局棋组成的一系列比赛,让两位棋手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彼此的优势和弱点,从暂时的挫折中恢复过来,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双方都有机会做到最好。相反,1997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之间的战斗太过仓促,总共才有六局棋。
卡斯帕罗夫因单独一局棋的失败而士气低落,没有时间恢复过来。“深蓝”有接口进入由卡斯帕罗夫多年来所下的棋局组成的数据库,而卡斯帕罗夫则只能接触“深蓝”与他下的那几盘棋。我们可以期望在人类冠军与机器之间的下一次比赛会像1972年的那次一样。
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从长期看来,象棋艺术将会被“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将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比赛:一些只为人类举办,一些只为机器举办,一些为得到机器协助的人类举办。这三种类型将为这种游戏开拓艺术视野,加深对它的理解。人类冠军与分析机器的共生将把象棋带到远远超出费舍尔和卡斯帕罗夫止步的地方。
“深蓝”的胜利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意味着什么?象棋是高度人为的消遣,并不比天体物理学或者洞穴学与大多数人有更大的关系。但是,在“深蓝”对于棋手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对于普通百姓的冲击之间存在着强烈有效的类似之处。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个别的机器或者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没有什么威胁。对于人类尊严和我们制度的自主性的威胁来自小机器在我们家庭和办公室里的泛滥,再加上由电话线和光缆组成的不可思议的网络。这些小机器把我们五岁大的孙儿、孙女变成了电脑迷,把我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电脑界面。互联网和万维网正在渗进我们的社会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的一般公民既不能逃避也不能控制网络的迅猛发展。当然,今天的网络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注定要长成成熟的结构,其威力是我们还想像不到的。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是我们将要置身其中的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如果我们让自己被网络的发展蒙蔽了双眼的话。
另一方面,我所设想的象棋的光明未来,是人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在网络世界中的未来可能进化的一个隐喻。在过去,进化总是由竞争与共生之间的平衡改变所驱动,在未来必定也是如此。我们作为人类的任务就是保持平衡的均势。今天,这一平衡已经失去控制,严重倾斜了。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进行生死之争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这一世界是毁灭性的,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理解网络,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进化的游戏,就像象棋游戏一样,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电脑空间的景色给我们提供了与棋盘的景色一样的发挥艺术创造力的机会。
(选自《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深蓝”击败了人类象棋冠军,艺术家被机器击败,令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这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B.人类象棋冠军与“深蓝”的第一次较量,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时间仓促,局数过少,彼此了解的程度不平衡。
C.计算机或像“深蓝”这样的程序正渗进我们社会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不存在威胁。
D.网络迫使人类步入了一个无力抗拒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世界,它充满了生与死的抗争,对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E.人类有能力使机器为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服务,因为我们是机器和程序的创造者,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理由的一项是

A.象棋艺术将会为“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并且拓展其艺术视野。
B.个别的机器或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
C.人类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D.人类有能力理解计算机,象棋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

“深蓝”的胜利给了人类警醒和启发,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思想者”的迷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巴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谋生、乞讨。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来,换了人间。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欣赏了祖国的瑰宝。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
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迷惘”范围的两项是(5分)

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
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
C.芸芸从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
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竟变成了下里巴人?

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
第四段,作者说“盼望”请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这种盼望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3分)

A.汉唐雕刻群比云岗石窟的历史更悠久,成就也更高。
B.“思想者”并非元首,只有艺术家或艺术品适宜作陪。
C.汉唐雕刻群能反映罗丹在艺术上的某种探求。
D.对罗丹这样的艺术大师理应向其展示我们东方的艺术珍品。

第三段反映了作者对罗丹艺术成就的评价。请把这些评价提取出来,逐点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2字)(4分)
(1); (2);
(3); (4);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对于1983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上也不多。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