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中“较少”使用准确?为什么?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筛选文中信息,为“碳中和”下一个定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经典再现:
阅读《背影》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选文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请你对此作简单赏析。
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为什么会落泪呢?这与前文“到徐州见着父亲”时落泪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

阅读丁兆如的《棉花的味道》(节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八月底回老家,娘说,棉花都快拾了,耩(jiǎng)完麦有空,给孙子们缝棉衣,一人一身。
②娘枯瘦的小手扯着我肥厚的大手,翻过两道山梁,来到一条陡峭的山沟帮子边。说,娃,看见了没,就在那,石头堆边。
③棉田不大,三四分的样子,是在山沟底的荒滩里开辟出来的,拣出的石块就有一大堆。棉花长得很旺,枝条中上段喇叭状的小花朵儿开得正欢,有风吹来,沙沙作响。大部分是瓷实的那种白,也有黄、紫、蓝、粉的,虽没数量上的优势,却也十分艳丽,很耀眼的。我下意识地拨拉开厚厚的枝条,看到棉桃儿都藏在阔实的叶子下面,个个出落得水灵、饱满,有些枝条都不胜重量了,弯弯地垂了下来。最下面的一层已经开始破嘴,小缝处就能看到有点淡黄的棉絮。地头处,几个迫不及待者,吐着雪白的絮子,煞是喜人。娘说,棉桃开裂风干后才会变白,地头得风,裂得快,白得也快。我小心剥下几朵,捧在手心,嗅嗅,有着干柴草的馨香;拈拈,柔柔的,缎子般的质地;拽拽,茸茸的棉丝被我拉得好长好长。
④“这只是育果的中期哩。”娘拢了拢两鬓的白发,“春天雨水少,又是沙石地,还好,夏天倒没旱着。”娘又掐着手指算了算说。娘的眼神,娘的动作,与她年轻的时候真是不二啊——面对一颗颗雪白雪白的棉团,娘弓起了身子,抹一把额上的汗水,用手捶打几下一定是酸痛了的腰背,然后望一眼棉田的尽头,又弯下了腰……
⑤我没见过娘是怎样将一粒粒棉籽种下去的,但我知道当棉苗儿顶着两片小丫丫拱出地垄时,棉田就成为娘的天地了。娘绾起裤管,脱下鞋子,光脚走在松软的泥土里,好像脚丫是在与她心爱的棉苗相拥着说话儿,她整个人都好像是植入泥土里的一条血脉和根须。间苗除草,耪地培土,喷药捉虫,整枝打杈,还有打尖,像养育和梳妆自己的女儿一样,样样都是耐心的活儿。当棉株长到齐腰高时,生命的枝杈张扬开来了,恣肆地摇动着心形的绿叶,摇曳出了串串花朵。
⑥娘就这样一直守着她的棉田。花开了,花落了,又开了,又落了,赶趟儿似的,绿绿的小疙瘩儿终于在花落处脱胎出来,羞怯地躲在密叶间,直到渐渐长到核桃般大小。倘若日子再往后推,纵横的枝上就挂满了一个个小铃铛,在爽澄的金秋里泛着紫光、白光。棉桃儿笑了,娘笑了。
⑦每年的第一身棉衣,都是给我缝的,用的都是头茬的上等棉,就是棉丝最长、颜色最白、弹性最大的那种,而且后背、胸脯部分,要铺得更厚一些,生怕被冻着了。给爹缝的,是黄黄的那种。这种棉花是从霜后没全熟的果里硬剥出来的,湿漉漉的,要晒上十来天,质地自是差了许多。最后是她自己的,全是用过的旧破絮。我那时常常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看着娘把亮晶晶的针举过头顶,在头皮上抹过,针钻进发里,再钻到灰青的帆布里,如同船桨划过,密密麻麻的针脚激起一朵朵浪花,将她的体温一点一点地洇到棉衣里。我的心一阵阵冲动,真想走过去,亲亲娘那一定是酸痛的腰。但我还是止住了,止住在爹火苗般忽明忽暗的叹息中,止住在爹粗壮有力的手臂上。爹高举的烟锅猛地磕向门槛,说:“娃们长身子,粮食不够吃,我看还得用棉花换,你还是把俺棉袄里的棉花取出来吧,明年再给俺套新的……”
⑧娘叹息。
⑨娘把满头青丝叹息成白白的棉花了。
⑩多年后,我上了大学,还穿着娘给我缝的棉衣,这让我常常想起爹的叹息,娘的叹息,这叹息常常缠绕着我,像暮春的雨,怎么剪都剪不断。想到这,我的眼前模糊了,棉枝间“滴答滴答”落下了雨……
⑪仔细算算,有20多年没穿过娘缝的棉衣棉裤了,我打算秋后把娘接到我的小家,每天下班后陪她聊聊天,看着她把自己一天天积攒下来的爱意一针一线地缝到孙子们的棉衣里。同时,我也想,要让妻用崭新的棉花,给娘缝身厚厚的棉袄棉裤。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1期,有改动)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棉花”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文章以“棉花的味道”为题有何妙处?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⑴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⑵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本文⑦—⑨段和上面的链接材料分别写到了父母的叹息和伤感。有同学认为两篇文章的这些内容都有损父母伟大的形象,冲淡了文章的主题,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棉花的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魏清素的《折磨是一种赐予》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似乎每个人一生中部会遇到这样的人:他总是与你过不去,处处为难你,不停地挑剔你,否定你。你可能会怨恨:为什幺总是折磨我?可是,就在他的苛求中,你在不知不觉地成长。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些,从整个人生的大格局来看,这些折磨恰恰成就了你。
②当蝴蝶还是幼虫时,住在一个出口很小的茧中。要想破茧而出,它必须通过那个小小的出口。这个过程需要它竭尽全力,很多幼虫因此丧命。有人觉得蝴蝶太可怜了,就用剪刀把茧上的出口剪大了一些,让幼虫很容易地从中出来。但是它们却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只能拖着一双翅膀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小小的出口就是帮助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只有经过了出口的挤压,两翼才能顺利充血,幼虫才能蜕变成展翅飞翔的蝴蝶。
③其实,人与蝴蝶一样,也要经历破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生命的韧性和厚度。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荒凉,远离亲友,身心备受折磨。这一切,却带给他更多的体验和思索,最终他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艺术才情也获得了整体蒸馏和升华,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相继诞生。岂止苏轼,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哪一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磨砺?折磨是人生的必修课,它最大限度地考验一个人,而人生的最大值也正在此中求证。
④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面对折磨,不必抱怨,不要退缩,这些都是你成长的机会,是你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要去祈求什么“剪刀”的帮助,那只能萎缩了你成功飞翔的“双翼”。
蝴蝶的幼虫,只有经过狭窄出口的挤压,才能蜕变为美丽的蝴蝶。成长中的人,只有经历世事的“折磨”,才能迈向成熟和成功。正确地面对“折磨”,并藉此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节选自《这些事,现在明白还不晚》,有删改)
作者在第②段介绍了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有何用意?
依照第⑤最中的画线句,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蝴蝶的幼虫,只有经过狭窄出口的挤压,才能蜕变为美丽的蝴蝶。
根据文意,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折磨”。

阅读《和善开朗人长寿》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心理学家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和他的学生历时70余年对人的心理特征与其寿命进行对照,结果表明,那些少年时代就诚实、守信、责任心强的人,比不够自觉、不够踏实的同龄人要多活2-4年。研究还证明,说谎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因为说谎的人心慌意乱,会引起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兴奋,造成大脑机能失调,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紊乱,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人在说谎时,体内会分泌一种使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白血球数量下降的激素;和善待人、有良好人际关系者,大脑会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的激素,心理学家称之为“快乐素”,这种激素使人心情愉悦,保持心理平衡。
②美国两位医学博士曾对45名医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按照心理行为方式,将这些学生分为三组:A组喜争好斗,喜怒无常;B组小心谨慎,文静含蓄;C组活泼开朗,气质平和。经长达30年的观察,发现A组的发病率为77%,而B、C两组的发病率合起来仅为22.7%。上海华东医院也曾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者进行过一系列性格调查,结果表明,B型性格(悠闲、不好强、温和平静、从容不迫、深思熟虑、不慕功名)占83%,A型性格(急躁易怒、缺乏耐心、竞争心理强)只占14%。
综上所述,和善待人者,往往多为性格开朗者,这种人极易使高级神经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平静和善是我们应该学会的心态,这样才能永葆年轻。
结合第①段内容,解释为什么“悠闲、不好强、温和平静、从容不迫、深思熟虑、不慕功名”的人容易长寿?(3分)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⑴第②段所举的两个例子能否只用一个?为什么?(3分)
⑵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多”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那么除了本文谈到的和善开朗外,你觉得还有哪些积极因素能促进人们健康长寿?(至少写出两条)(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四)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⑴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他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这条围巾。
⑵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⑶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 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⑸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⑹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⑺“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⑻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 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⑼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围巾一直会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来买走它。”
⑽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太小气了。
⑾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⑿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⒀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本文的线索是。(1分)
第⑷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⑸段,联系上下文思考:玛娅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那条珍珠项链?
文中第⑺-⑼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式刻画老人?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如何理解第⑿段“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