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 B.农业合作化时期 |
C.文化大革命初期 | D.20世纪70年代末 |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将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却迟滞不前,其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 | 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重工业发展 |
C.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 | |
D.西方列强抢夺路矿权,设立外资企业竞争的后果 |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艰难发展历程,从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经济强国之梦的诞生与毁灭。由此我们得出的认识是
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当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
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原因不包括()
A.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 B.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 D.帝国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人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D.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