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①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②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③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④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⑤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⑥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⑦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石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简要赏析文章第①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文章第⑤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下中国大学面临的几大挑战中,“职业化”的挑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职业化要求不仅使大学压力倍增,而且已在冲击着大学的基本理念。
当下中国的各类企业都是以短平快来要求大学教育的。它们希望大学毕业生可以立即为其所用。以便节省前期培训的费用,降低成本。但就在企业节省人力成本之时,也将它们所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转嫁给了大学。大学是否有义务承担前期职业培训的责任,进而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也同时取消了大学全权负责和保障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的义务。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学不得不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煞费苦心。
近些年大学的行政性扩招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行政性的扩招政策固然提高了中国整体的学历水平,但这种方式只起到了推迟或者延缓就业压力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代价是教育水平的普遍下降,而大学还要付出另一个代价,这就是承担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为大学培养出来的不再是精英,而是社会、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力产品。因此,社会、市场和企业的接纳程度便成为决定大学教育的命运或成败的新指标。
其实,无论什么时期,市场都是现实的,企业也永远以实用为特征,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学也要成为现实、实用者的附庸。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她不仅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镇,知识生产的场所,还肩负着培养具备相当气质的、人格相对完善的有知识的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从前一个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水平,从后一个意义看,她引领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还起着引领时代和社会的作用,从而体现出大学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的话,现如今受职业化冲击的大学,却可能在迎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同时,逐渐放弃曾经的主体性和存在的价值。
大学是分层的,从研究型到教学型是通常的分法,但无论哪一类大学都有别于以速成为目标的职业培训中心,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因为研究型大学不仅是面对当下,她也必须面向未来,不仅要开拓和探索自然未知领域和人类的奥秘,而且要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身,这些恰恰都是不现实、实用的。换言之,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照顾眼前的利益,她也要有所超越,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其能够超越“不就业,毋宁亡”的所谓市场法则。
(节选自《科学时报》总第4381期)下面对大学所面临的“职业化”挑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要求大学教育短平快,它们希望大学毕业生能立即投入使用。 |
B.企业将所有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都转嫁给了大学。 |
C.大学被要求承担前期职业培训的责任且要保障毕业生的就业。 |
D.大学教育的命运或成败的一项决定性指标是社会、市场和企业的接纳程度。 |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不应以实用为特征”的原因的一项是
A.研究型大学不仅要面对当下,她更必须要面向未来,必须具有前瞻性。 |
B.研究型大学不仅要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而且要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身。 |
C.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顾忌眼前利益,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有所超越。 |
D.研究型大学应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照顾,超越“不就业,毋宁亡”的所谓市场法则。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好处在于提高了中国整体学历和整体教育水平,推迟或延缓了就业压力。 |
B.当下中国大学培养的已不是精英而是人力产品,这就使大学难免要承担起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
C.大学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镇,知识生成的场所,而这些文化和知识都不应以实用为目的。 |
D.现今中国大学正逐渐放弃其主体性和存在的价值,它们已经丧失了引领时代和社会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 “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 “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 “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占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不属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的一项是
A.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 |
B.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 |
C.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 |
D.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的构件连接方式被大量使用。 |
不能充分体现“以柔克刚”思想的做法是
A.采用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柔性框架体系。 |
B.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
C.通过榫卯使木结构产生变形来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
D.利用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以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因此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 的矩形。 |
B.柜架结构具有“墙倒屋不塌”的功效、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
C.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殊柔性结构体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 |
D.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
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节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下列对“修养”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修养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
B.真正的修养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
C.真正的修养是一种不断追求而又从不停歇的努力过程。 |
D.真正的修养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
下列对“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的教养这条路不但是艰难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
B.日积月累地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
C.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
D.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并与之建立息息相通的联系。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性或人格的追求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
B.获得教养必须尽可能在读世界名著上下功夫。 |
C.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也不提倡一整天埋头读书。 |
D.只要研读世界文学,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
从文中信息推断,下列不是有修养表现的一项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D.饱读名著,博览五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
西方哲学在经历了世界、上帝、理性等几个主题之后,现在逐渐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向人本身,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提出和阐释哲学问题。这种转向的主要代表就是生活世界理论。这个转向既有哲学变革的意义,更是出于当代人类现实生存状况(或生存危机)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这样几个相关的前提或条件:对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实质及传统等根本问题的准确理解;对当前时代精神及发展的主要矛盾的把握;以及两者的结合。而生活世界理论正是这样的结合点。
实际上,把马克思看作现代生活世界理论的奠基者,要比别的说法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本意。马克思哲学是以人类解放为宗旨的,为此就要抓住“人本身”,对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作出科学解释,找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真实根据。而以往哲学都把这种根据归于人的实际生活的彼岸——自然、上帝、理性等,并以它们为本体建立起各种样式的哲学形态,由于这些哲学是从悬置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世界出发(如自然世界、宗教世界、理性世界等)去解释和规定人的生活,因此不可能真正抓住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根本。马克思是以实践观点为立脚点,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对象,以人的解放为目标建立起新哲学的。这种哲学就是新世界观,它是真正站在人的立场上去看世界的。罗素认为,马克思作为纯粹的哲学家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关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眼界局限于人类等。这个评论恰好说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最大优点。而马克思之后的不少研究者并没有抓住马克思哲学的这个根本特点和现代西方哲学转向的趋势,而是延续西方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传统,或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哲学,或者把马克思的思想加以肢解,分别填充到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框架中去,这就不可能按照马克思开辟的新的哲学方向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自然界始终是人的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不断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新的认识成果去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但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有其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主题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和前途问题,所以它应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既然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应当把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哲学的基本理论与历史方法同当今时代精神和人类发展的主要矛盾相结合,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异化劳动状态,那么怎样理解这种劳动对人的生活意义?现在大多数人过的是日常生活、平凡生活,这种生活的意义何在?要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哲学的解读,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坚定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哲学为生活世界理论所奠定的实践论基础是不应动摇或放弃的,如果离开实践去另外寻找生活世界的根基,那就不是发展而是倒退。当然,人类的生活世界及其理论研究是在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后来的西方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建树,但他们往往只是从生活世界的一个片断或一种方式出发,把生活世界不同程度地意识化、语言化、日常生活化等,缺少马克思实践论所揭示的生活世界的真正根基,因而容易导致产生一个没有确定性内容和意义的生活世界。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生活世界之根,去研究它是怎样长成活生生的生活之树的。根据文章的观点,下面不属于“生活世界理论”的两项是
A.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提出和阐释哲学问题 |
B.为了解决当代人类现实的生存危机而转向 |
C.从自然世界、宗教世界、理性世界出发,去解释和规定人的生活 |
D.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哲学解读,使日常生活变得有意义 |
E.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归结于实际生活的彼岸——自然、上帝、理性等
F.从生活世界的一个片断或一种方式出发,把生活世界不同程度地意识化、语言化、日常生活化。为什么说“生活世界理论”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结合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哲学以人类解放为宗旨,生活世界理论出于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需要,二者相近。 |
B.马克思哲学抓住人本身,生活世界理论也把研究的重心从外部世界转向人本身,二者是一致的。 |
C.马克思哲学和生活世界理论都与当前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关心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和前途相契合。 |
D.马克思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都注重实践论基础,把实践看成是生活世界的真正根基。 |
第3段画线句子说:“这个评论恰好说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最大优点”。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大优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