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俄、日三国相继进行了社会改革,但中外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战争和国内革命使这个僵化的帝国终于出现一丝松动的迹象。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在刚从叛乱者手中夺取过来的安庆,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民,不能随意干涉农民的生活。农奴在获得 “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材料三
材料四 “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温家宝答记者问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中、俄、日三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政府当时所采取的多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能体现该事件性质的内容。
(4)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日社会改革的共同影响。
(5)结合材料三温总理的讲话,谈一谈你对当前中国改革的认识?
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为国脉之所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并广招学生,大办私学,最终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材料二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陈独秀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请举出两例我国古代历史上典型的禁锢思想的重大史实。
材料三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道德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两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理性时代。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材料中这“两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如右图
(3)由图中这篇文章而引发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相互联系?
(4)通过对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说明,你有何感悟?
材料五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人类在充分享受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下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材料分析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为提高行政效能,唐太宗是怎么做的
材料三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评论中华民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制定什么法律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想一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如何把“将权力关进牢笼”里?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近代化进程中尝试学习西方的哪一方面?把“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五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
(5)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两届总统任期届满后,美国人民挽留他继续竞选连任,他拒绝了:“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为将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他向美国人民解释,“你们再继续选我做总统,美国就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了”。他是谁?请选择正确的回答。()
A.国会制约总统权力罗斯福 | B.实行君主立宪华盛顿 |
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林肯 | D.实行三权分立华盛顿 |
材料六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中国的法治建设》
(6)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我党的哪次重要会议提出要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7)纵观上述材料,反思中外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这种遏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美苏冷战的宣言书。
材料二: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宣告两极格局终结,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存在的民族、宗教等矛盾暴露出来,地区冲突不断,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抬头,这些矛盾在中东、北非、东亚等地区表现冲突不断。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后来南联盟军队和警察进驻科索沃,双方矛盾激化。随后科索沃举行秘密选举,全民公决,形成了“科索沃战争”。1999年春夏,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南联盟共和国境内科索沃省的“人权”为幌子,避开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狂轰滥炸。科索沃战争给南联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材料四:克里米亚曾是克里木战争战场,对二战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雅尔塔会议”就在此召开,历史上与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关系。克里米亚议会2014年3月17日宣布从乌克兰“独立”,申请加入俄罗斯。3月18日,俄罗斯正式与克里米亚签署加入俄联邦的条约。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讲话,称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里米亚又回到了俄罗斯的怀抱。普京在演讲中以科索沃为例讽刺西方的双重标准,西方国家在复制科索沃的游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记得国际法?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以美利坚合众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们并不喜欢国际法来,他们倾向于推行强权主义。在南斯拉夫首都上空、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也被公然撕毁,国际法在哪里?有人把普京的演说定性为揭开了美俄新冷战的序幕。
结合材料和所学之知识,请以二战以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认为“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怎么解释?
材料二:
图1图2
(2)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图2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结束了这种霸权。
——《全球通史》
(3)请举例说明“二战和殖民地革命”结束了欧洲霸权。
材料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宗旨确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