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河中石兽》,回答7—10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只划一处。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一寺临河干 ( ) ②阅十余岁( )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④转转不已(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zhu):附着,着落。④宜兴县:在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⑴解释加点的词。
A.见于东南() B.是时火息()
C.尚热不可近() D.至今匣藏()
⑵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A.唐人尚未盛为之B.为宫室、器皿、人物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未为简易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翻译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译:
⑵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
译: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陨石的?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以调素琴(2)无丝竹之乱耳
(3)因以为号焉(4)或置酒而招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两段文字中都表现了作者的品质,甲段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乙段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文通过对五柳先生好读书、、等三大志趣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每空限填三个字)
两篇课文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又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态度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片段)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少习吏事( )每归私第( )
手不释卷( )孰若孤( )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及为相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B.读之竟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C.但当涉猎但逐层布板讫 |
D.太祖常劝以读书蒙辞以军中多务 |
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仔细研读两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要求至少列举2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 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注:延:邀请解释加点的字词
将欲更弃之()今为人所弃()
非其道也()张元怪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马说》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贤于材人远矣()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强调了对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伤仲永》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你多角度谈谈我们从中获得的启发。
从学生角度:
从家长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