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英国上院——这个自由的庙宇、新基督教的堡垒……一直在挖空心思寻找办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可怕的黑奴贸易。”(1750年)对这段话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新基督教”信奉“因行称义”的信条 |
B.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重要构成 |
C.“贸易保护”是克伦威尔经济政策核心 |
D.英国上院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
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最能说明
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B.贵族的利益不再受法律保护 |
C.罗马法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 D.平民取得了罗马法的制定权 |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作为意识形态,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管理”是指()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中央集权制 | D.三省六部制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 B.官僚政治 | C.家国一体 | D.君主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