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有学者指出:“如果英国确实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和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那么它也许还能负担的起扩大福利开支的费用,但英国做不到这一点,国内它是在实际上变成‘穷国’的时候去负担只有‘富国’才有能力承担的供养公民使命的。”据此可知
A.福利过多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 B.二战后的英国已成为二流国家 |
C.英国推行的福利举措较广泛 | D.只有富国才能建立“福利国家” |
某知名学者指出:“从拉美最传统的经济史的角度看,1930年是本地区工业化的一种功能性标志。人们甚至谈论危机前和危机后:此前,占优势的是出口经济;此后,标志性的是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张。据此推理,该学者认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A.极大地推动拉美国家的工业发展 | B.严重破坏了拉美国家的工业生产 |
C.阻断拉美国家海外贸易的增长 | D.刺激拉美国家注重开拓国内市场 |
1875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直隶开平煤矿。唐廷枢提议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即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经政府批准兴建使用的铁路----唐胥铁路),得到李鸿章大力支持,并最终获得朝廷允准。这表明当时唐胥铁路修建的主要目的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缓解财政赤字 | B.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 |
C.解决煤炭运输困难,辅助军事工业发展 | D.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 |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
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行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者采取的不同类型分别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