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
|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
为了应对国内外危机,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0年清政府设立了“资政院”。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清政府已决心进行彻底革新 |
| B.清政府逆人民意愿而强化专制 |
| C.近代政治民主化已影响中国 |
| D.清政府决心实行君主立宪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曰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
| A.主张民主共和 | B.学习西方 |
| C.主张君主立宪 | D.救亡图存 |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陛下)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一事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
| A.使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运动 |
| B.宣传了民权平等思想 |
| C.直接促使变法的开展 |
| D.扩大了康有为的社会影响 |
严复在其著作《法意》中说:“庶建(democracy,又译作‘民主’)乃真民主,以通国全体之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这反映了严复实际上主张 ()
| A.君民共主 | B.天赋人权 |
| C.主权在民 | D.依法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