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歌词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离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原文有删节文章围绕唐诗和现代歌词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在当时多半也是用来传唱的。 |
B.唐诗与流行歌词在题材上也有相通之处。 |
C.唐诗让我们景仰,主要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
D.唐诗与现代歌词都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的心。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更新换代其实很快,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 |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在题材、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其实是大不相同的。 |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上有相通之处。 |
D.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为出色。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匿(nì)笑黄晕(yūn)嘈(cáo)杂截(jié)然不同 |
B.蜷(quán)曲 须臾(yù) 应和(hé) 停滞(zhì)不前 |
C.抖擞(sǒu)偌(nuò)大企(qí)盼花团锦簇(cù) |
D.贮蓄(zhù)枯涸(hé)搓捻(niǎn)屏(bǐng)息静听 |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现代工业社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多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无法发散,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A.修改:外层空间无法接受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
B.修改:使外层空间无法接受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
C.修改: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
D.修改:使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同学们回到宿舍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同学们民怨沸腾,表示赞同。 |
C.教语文的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
D.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周国平语)
对此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 |
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 |
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 |
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 B.①③②⑤④ | C.⑤③④②① | D.⑤④②③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