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母亲的三句话
⑴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⑵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⑶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⑷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⑸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⑹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⑺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⑻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⑼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⑽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呆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⑾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⑿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⒀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下面的提示,理清故事情节并填写相关的内容。
⑴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
⑶工作时,通过吵架一事,母亲教导“我”遇到不顺要乐观。
仔细品读下面句子,结合带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想法。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悟吗?请简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简要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的两件事。
(1)(2)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中划线的两个“他们”,第一个“他们”指,后一个“他们”指
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A.对日本同学产生反感 B.要决定回国
C.作为中国人的“我”在日本人面前感到羞辱 D.作者弃医从文

上述所写的事,对你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爱的教育
鲁守华
①蒋风先生最近荣获一个大奖——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年内他将赴日本领奖。
  ②日前,在金华举行的“中国童诗”年会上,蒋风与老诗人圣野喜相逢,他对圣野说:想把这笔奖金贡献给我国的儿童文学评奖活动,就像当年陈伯吹先生曾经做过的那样。
  ③蒋风小时候叫蒋寿康,由于家里经济拮据,直到上小学3年级的年龄,才走进小学堂读书。
  ④在学校里,教蒋寿康算术的是斯紫辉老师。斯老师是诸暨人,长得美丽端庄,常穿着一件长旗袍,脸上带着微笑。
  ⑤斯老师爱孩子,她有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
  ⑥有一个学期,斯老师每周安排一堂故事课,专门给同学们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整整讲了一个学期。孩子们为故事中的人物深深感动。
  ⑦学期结束时,斯老师举行了一个特别的班会,她把班上的许多同学用书中的人物来命名,勤劳的就叫裘里亚,正直的就叫比卡隆,善良的就叫西西洛,勇敢的就叫马尔柯……蒋寿康坐在板凳上,他多么地希望斯老师也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啊!可是,不知是他表现不突出、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名字一个个报过去了,蒋寿康没有听到斯老师用书中的人物给自己起名,顿时心里感到很委屈,急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⑧班会结束后,同学们的脸上个个绽开笑容,互相叫着刚刚被命名的名字,唯独蒋寿康独自站在一边,闷闷不乐。
  ⑨斯老师发现蒋寿康的神态不对,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斯老师特地请蒋寿康到办公室里,满含歉意地对他说:“你看,都怪老师太粗心了,怎么把你给忘了。可是,现在没法再给你开一个班会啊。其实,你比裘里亚更勤劳、比比卡隆更正直、比西西洛更善良、比马尔柯更勇敢。怎么办呢?这样吧,让老师来弥补这个过错吧,老师就把最心爱的《爱的教育》送给你,算是老师给你赔个不是,好吗?”斯老师边说边打开《爱的教育》,并在扉页上写了两句话:“记住,永远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要让自己平凡的心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
  ⑩斯老师题好字后,又对着蒋寿康念了一遍,叮嘱他要做一个好孩子。蒋寿康得到《爱的教育》,脸上立马多云转晴,阳光灿烂,他使劲点着头,向斯老师鞠了一个躬,高兴地回家了。
  ⑾自从得到斯老师赠送的《爱的教育》,蒋寿康经常在做完功课、帮助母亲做好家务后,拿出来阅读,他一次次被书中感人的情节所打动。阅读《爱的教育》,培养了他的一颗爱心,同时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使他逐步走上了为孩子写作的文学道路。
⑿蒋寿康读中年级那年,上海《儿童杂志》举办了一次全国学生作文比赛,他跃跃一试写了一篇《北山游记》,获得了第十名。如今,他已是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
(摘自2011年9月16日《新民晚报》)
文章以“爱的教育”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你从文中读出斯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3分)
请你对照文中前后两处画线句,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情绪变化。(2分)
文章首段和尾段都交代了蒋风先生取得的卓越成就,请你说说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对于斯老师的赠言“记住,永远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要让自己平凡的心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一个外国孩子眼中的《新华字典》
陈亦权
  ①约翰是我们学校所特聘的外语教师,春节期间,他让远在英国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中国团聚。
  ②他的孩子小约翰在伦敦读中学,也从课堂里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和我们沟通起来虽然不是非常流利,但也还算是可以相互理解彼此的意思。没几天,小约翰就和我那同样是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混熟了,时常一起玩游戏看书,两个人还时常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天南地北地聊。
  ③有一天晚上,小约翰很有兴致地说要自学中文,他一会儿翻《成语词典》学成语,一会儿翻《新华字典》掌握字义,正这么翻着,突然,他冲着我大声喊:老师,为什么的解释是这样的?太不可思议了!
  ④“猪”的注解有哪儿不对了?我好奇地走过去看,只见字典上这样写着:“猪: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
  ⑤我看了看后对小约翰说,这是正确的。小约翰没点头也没摇头,但内心里却似乎保持着他自己的某种想法,他沉思了片刻又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对‘猪’的解释,那‘牛’字的解释又是怎么样的呢?”他刷刷几下就查到了“牛”字,这下,他似乎更加惊讶了,他用不可置信的口吻大声念了起来:“牛: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做器物!”
  ⑥小约翰用惊讶的神色看着我,我也很纳闷地看着他,这没有什么不妥啊,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⑦小约翰眨了眨眼睛,居然又来了主意,要去查一查“驴”字的注解,我不禁也好奇地站在一边看着,查到“驴”字后,只见上面写着:“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皮可制阿胶!”
  ⑧小约翰似乎对眼前的这本字典失望至极,他问我这类字典是不是给中国学生学习用的,我告诉他说大多数时候是学生们用的,但成人有时候也需要。小约翰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太令人震惊了,居然这样解释这些动物!”
  ⑨我纳闷地说:“你觉得字典上的解释是错的?”
  ⑩“当然,而且还是非常错误!”小约翰说,“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爱惜它们,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去利用它们。你看字典中的解释,不是用来吃,就是用来做劳动工具,甚至要把他们杀死后做成产品,这完全不是他们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那些注解会让中国的学生从认字开始就觉得动物并不值得尊重,会觉得动物只是用来杀掉吃的食品或者是用来使唤劳动的工具,甚至是一种产品,这和‘保护动物’的呼吁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⑾小约翰的这番话使我怔住了,从他这个角度去理解,字典里对一些动物的解释确实缺乏“尊重”与“平等”,不是站在“朋友”的立场去介绍,而是站在一个屠夫的立场,对动物做出了残忍的,不人道的,野蛮并且自私的注解。 
(摘自《读者》2012-8)
文章结尾说“小约翰的这番话使我怔住了”,我为什么怔住了?(请你用原文回答)(2分)
第③段划波浪线句子小约翰冲着我大声喊:“陈老师,为什么‘猪’的解释是这样的?太不可思议了!”联系上下文,请你揣测小约翰此时的心理活动。
对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进行品析。(4分)
(1)小约翰眨了眨眼睛,居然又来了主意,要去查一查“驴”字的注解。
(2)小约翰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太令人震惊了,居然这样解释这些动物!”
小约翰说:“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爱惜它们,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去利用它们。”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弱种子也要发芽》一文,回答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议种瘪种⑵给儿新生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威尼斯商人》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夏洛克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了您吗?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现在我就这样回答您: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我的回答了吗?
巴萨尼奥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的回答可不能作为你的残忍的辩解。
夏洛克我的回答本来就不是为了讨你的欢喜。
巴萨尼奥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所以我请你不用再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借了你三千块钱,现在拿六千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公爵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夏洛克说,同安东尼奥进行一场诉讼“并没有好处”。实际上,夏洛克心里认为这场官司是有好处的,他的真正意图是是()

A.可以借机报复,消灭对手。 B.可以获得照约处罚的机会。
C.可以不给毒蛇咬两次。 D.可以满足他割肉的心愿。

夏洛克对“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回答是()

A.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
B.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
C.天生的癖性。
D.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

下面关于选文中四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东尼奥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但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
B.巴萨尼奥重情重义,向夏洛克提出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来营救好友安东尼奥。
C.公爵仁慈大度,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理性”“尊重人的价值”的理念。
D.夏洛克拒绝一切“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坚持“照约处罚”,表现了他坚持正义、不讲私情的性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